一份真誠感動一座城
作為沂蒙精神傳承促進會上海分會會長,劉志虎通過各種渠道、各種方式,大力宣傳沂蒙人民的歷史貢獻、巨大變化、時代風貌,讓沂蒙優良傳統、沂蒙人創業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努力營造了“傳承沂蒙精神,共建大美上海”的濃厚氛圍。

劉志虎,男,1970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沂蒙精神傳承促進會上海分會會長。
1986年,劉志虎離開老家車輞鎮劉寶山前村到上海賺錢。剛到上海,他靠給人打零工為生,撿人家倒掉的剩面條和生菜葉充饑,夜里就睡在路邊水泥管里。那段時間,周邊居民有事,他有求必應,靠著勤快和熱心贏得了當地居民的好感。在居民的指點下,他從上海郊區批發生姜和大蒜到市區販賣,小攤位漸漸紅火起來。賣菜之余,他還打了6份工,一年后,劉志虎手里積攢了1000多元。
1994年,上海城隍廟市場一家店鋪突發大火,劉志虎沖出來,把6個小型滅火器掛在身上就撲進了火場,很快把大火控制住。事后,市場拿出2萬元獎勵他,被他拒絕。他說:“我是缺錢,但我覺得救火是我應該做的,不能拿人家的錢。”深受感動的市場領導連續召開3天的表彰大會,還專門拿出一個店鋪提供給他,免除3個月的攤位費。這一年他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1995年,劉志虎以前打工的公司老板在揚州開辦食品廠,要他過去幫忙。為了報答這位老板當初的恩情,劉志虎毅然放棄了這個攤位到揚州。由于企業效益不好,劉志虎不僅不領工資,還投入了幾十萬的積蓄。一年后,他又陷入了生活困境。
1997年,劉志虎回老家短暫休整,帶著妻子在老家種地瓜賺來的160元再度回到上海。華漕農貿市場的潘經理對他的人品十分欣賞,免費提供攤位,他做起了塑料袋批發生意。第一年,他賺了3000元,第二年賺了7000元,第三年他賺到了38萬元。現在的劉志虎經過多年打拼,已經擁有了塑料袋加工、機械制造和紅木家具等3家工廠。2013年12月,他又在虹橋商貿中心開辦了上海漢爾國際酒店。經過多年打拼、誠信經營,劉志虎成為蘭陵籍在滬創業的優秀民營企業家。他把自己的酒店命名為“臨沂之家”,為老家來上海創業的有志青年傳授創業經驗,帶動更多的家鄉人誠信創業。
沂蒙精神代表于愛梅和沂蒙新紅嫂朱呈镕都是劉志虎的好朋友,兩位老大姐擁軍的事跡感動了劉志虎。劉志虎和她們一起,多次到部隊參加擁軍活動,送去慰問品。劉志虎以實際行動,表達了沂蒙人民對黨、對國家、對軍隊的無限忠誠和熱愛,同時將沂蒙精神傳遞到軍營。
2017年5月29日,沂蒙精神傳承促進會上海分會隆重成立,上海、山東以及臨沂有關部門領導、省政府駐上海辦事處領導、離退休黨政軍老干部代表、部分專家學者、上海臨沂商會企業家代表、革命將帥英烈后代等百余人參加了座談會。中央政治局原委員、中央軍委原副主席遲浩田和中共臨沂市委專門為上海分會成立發來賀信。沂蒙精神傳承促進會上海分會成為在滬山東人傳承沂蒙精神、開展雙擁活動、促進山東與上海交流合作的橋梁紐帶。作為分會會長,劉志虎通過各種渠道、各種方式,大力宣傳沂蒙人民的歷史貢獻、巨大變化、時代風貌,讓沂蒙優良傳統、沂蒙人創業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努力營造了“傳承沂蒙精神,共建大美上海”的濃厚氛圍。
責任編輯:王樂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