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蓮,女,1966年10月出生,東營市墾利區永安鎮十九村村民。
1987年,22歲的王秀蓮從泰安市東平縣老家遠嫁至墾利區永安鎮十九村。三十年如一日,她無微不至照顧患精神疾病的婆婆,毫無怨言。婆婆的精神時好時壞,病情發作的時候就連自己兒子也不認識,卻唯獨認得這二兒媳,喚得這二媳婦的小名。

王秀蓮總是把婆婆收拾得很干凈
“我22歲嫁過來的時候,婆婆就已經患有精神分裂癥,生活沒有自理能力,但是既然進了這個門兒,老人有病也不能嫌棄,就要好好照顧她。”王秀蓮自己說,剛嫁過來時,家里幾乎一貧如洗,盡管過著捉襟見肘的生活,聽著婆婆“叫罵聲”,王秀蓮也從來都沒往心里去,對待婆婆耐心細致,洗衣做飯打掃衛生毫不含糊。做飯前她都跟婆婆商量好,愛吃什么就做啥飯,做好了飯菜不合胃口沒關系,重新做,把婆婆當做遠方的親生母親一般愛護照料。更欣慰的是王秀蓮夫妻倆人絲毫沒有因要照顧患病的老人而起過矛盾,為了最大程度上照顧好婆婆,倆人想把老人接過來一起住,但老人卻拒絕了,無奈之下,夫妻倆便緊衣縮食,給老人蓋了兩間新式磚房,并天天送飯遞水。
分家的時候,她的大女兒才兩歲,小叔子訂婚拿不出錢,王秀蓮拿出僅有的積蓄給小叔子應急,自家卻吃了好幾個月的窩窩頭。2001年,公公又查出食道癌住院,2002年動手術,一直到2013年底老人去世,一直都是王秀蓮在悉心照料。公公去世后,婆婆精神失常的情況便惡化了。巨大的打擊下,婆婆變得多疑,每次王秀蓮必須當著婆婆的面接水、做飯,讓她看得一清二楚才會吃,不然就會懷疑有人下毒。面對這樣的變故和情況,王秀蓮更加細心和耐心地照料,用真情一點點感化著婆婆,慢慢地,婆婆的精神情況開始變得穩定了一些。
村民們的稱贊讓王秀蓮心里著實感到溫暖,但令她最高興的稱贊是,家里的兩個孩子在父母孝老愛親的耳濡目染下,也變得越來越懂事和孝順了。“兩個孩子現在一回到家便先要去看望奶奶,有什么好吃的都先給奶奶嘗嘗,很懂事兒也很孝順。”王秀蓮看著墻上兒子的獎狀眼里閃著淚光欣慰的感慨,如果自己沒有孝順父母的心,一家人也不會這么相親相愛,敬老愛幼。
在大家眼中,王秀蓮用自己的真情、善良感動著周圍的人,用滿滿的孝心詮釋著自己的感恩之情,是丈夫眼里的好妻子,是婆婆眼里的好媳婦,是兒女心中的楷模,是這十里八方心靈最美的人。
責任編輯:王樂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