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芳英與叔叔張金明
劉芳英,女,1954年12月生人,奎文經濟開發區廣濰社區居民,現任廣濰社區廣圣苑小區網格管理長,中共黨員。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奎文經濟開發區廣濰社區63歲的劉芳英用實際行動詮釋著這句話的真諦。30多年前,她和家人將村里50多歲的單身漢張金明接到家里照顧。30多年來,劉芳英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張金明,待他如親父親,讓他安度晚年。在劉芳英一家人的關愛中,今年84歲的張金明老人生活得非常幸福。不僅僅對“老叔”照顧周到,劉芳英跟孩子們的關系也其樂融融,兩個女兒雖然已出嫁,但是常常搬來跟她一起住,尤其是在父親去世以后,女兒們生怕母親孤單寂寞,除了中午回家陪媽媽吃飯以外,晚上也守在身邊。
冬天寒冷,她拆了孩子的棉被給他做棉襖。村民們都知道劉芳英家里照顧著一位沒娶妻生子的八旬叔叔,而事實上,他們沒有一點血緣關系。張金明雖已年過八旬,身體有些瘦弱,但比較硬朗,眼不花耳不聾,眼神中透露著對現在生活的知足。張金明年輕時生活在鄰村,和劉芳英家的關系比較好。他沒有結婚,父母去世早,哥哥去世后,便孤苦伶仃一個人生活。“30多年前,我和丈夫一商量,便讓老叔來家里生活。”劉芳英說,當時老叔50多歲。30多年里,劉芳英一家人把張金明看作是家人。這么多年來,有一件老棉襖,張金明一直留在箱子里。“有一年比較冷,大侄女看我穿得比較少,便用舊棉花給我做了一件棉襖。”張金明說,那時候嫂子也想用新棉花,但家里經濟條件差,便把孩子的棉被拆了,做成了一件棉襖。每到冬天,張金明都會拿出這件棉襖,穿在身上,心里感覺暖暖的。
搬了新樓房,不想添麻煩,老人執意搬出去。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廣濰社區的村民搬進了樓房。張金明跟著劉芳英一家人住上了新房子,心里美滋滋的。然而時間一長,張金明發現自己一天天變老,腿腳越來越不利索。“我最擔心上廁所了,因為需要別人攙著,我不想太麻煩這家好心人。”張金明說,正因如此,他搬出去住的想法越來越強烈。可是,每當張金明提出要搬出去的時候,劉芳英總是不同意,在她心里,老叔就是自己家的人,不能分開住。然而,張金明卻堅持搬出去。無奈之下,劉芳英只好讓老叔住到了距離樓房不遠的老房子里。雖然現在不和老人一起住了,但她每天早中晚都來看望老人。
“我現在退休了,時間比較自由,經常來看望他,給他洗洗衣服、理理發。”劉芳英笑著說,老叔很少自己做飯,因此她經常過來送飯。
擔心老叔生病,只要他健康。年過八旬的張金明患有高血壓,這也是劉芳英放心不下的事情。“老叔這么大年齡,容易得病,這是我最擔心的。”劉芳英說,前年老叔突然摔倒,到醫院檢查發現患上了尿潴留病。“慶幸的是,老叔做了一次手術,慢慢恢復了健康。”想起老叔生病的事,劉芳英哽咽著說,老叔回家后又恢復了一個多月,病床前的吃喝拉撒,都由她照顧著。
劉芳英今年63歲了,體力大不如前,仍堅持照顧著八旬老叔,有些時候顯得力不從心。可不管怎么樣,她會一直會照顧著老叔,再累也會堅持下去。“只要老叔健健康康,快樂地生活,我就知足了。”劉芳英笑著說。
獲最美家庭,一家人其樂融融。不僅僅對“老叔”照顧周到,劉芳英跟孩子們的關系也其樂融融,兩個女兒雖然已出嫁,但是常常搬來跟她一起住,尤其是在父親去世以后,女兒們生怕母親孤單寂寞,除了中午回家陪媽媽吃飯以外,晚上也守在身邊。日前,她們一家獲得廣圣苑小區“最美家庭”的榮譽。
談起跟子女的關系,劉芳英很是知足,她覺得現在子女很孝順,尤其是兩個女婿,對自己的事情很上心,家里電燈壞了,下水道堵了,女婿們都看在眼里,動在手上,不等著丈母娘發話,就修好了。
“四季穿的的衣服,女兒女婿會給我買;他在外面看到有什么新鮮物件,也會帶回家。”劉芳英說,雖然她退休了,但覺得自己還不需要被人照顧,反過來,她也主動幫著女兒女婿做點利索能及的事。
2016年,獲得奎文經濟開發區首屆廣場舞大賽一等獎;2017年,獲得廿里堡街道“優秀黨員中心戶”榮譽稱號、廣濰集團“優秀黨員”榮譽稱號、廣圣苑小區“最美家庭”榮譽稱號。
責任編輯:王樂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