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凌晨3點起床,4點開工,晚上8點下班,是他的作息。
每天迎接70—80輛垃圾清運車進站,日處理垃圾200噸以上,是他工作的全部。
每天被濃重刺鼻的垃圾氣味環繞,高溫天,為保持站內負壓設備處理廢氣效果達到最佳,頂著近40度的高溫封閉作業,是他的工作環境。
劉振濤,在環衛一線“戰斗”了整整30年的一位環衛工人。
一
隨著汽車駛入垃圾轉運站,一股刺鼻的酸臭味立馬迎面撲來,嗆得記者不能呼吸,而劉振濤卻沒有一點不適。
“有點味,你往后站站,我們時間長了,習慣了。”他體貼地說。
自1987年開始,劉振濤就戰斗在環衛一線,先后在環衛所保衛科、清運公司、環衛處車輛修理廠、垃圾轉運站工作。今年2月,劉振濤被調到青島路垃圾壓縮轉運站,每天稱重垃圾、疏導車輛、清理衛生、站內管理,在壓縮轉運站,劉振濤一刻也閑不住。
采訪當天,上午8點半,記者到達轉運站時,垃圾進場、壓縮后出場的作業高峰已經過去,但是轉運站里,劉振濤和工人們還在不停地忙碌著。
轉運臺上,工作人員正拿起高壓噴頭,對箱體外部進行沖洗,將壓縮過程中粘在箱體尾部的垃圾清理干凈。在水流的沖擊下,污水四散開來。“這樣車輛上路后,污水滴漏的情況可以明顯減少”。劉振濤說道。
青島路垃圾壓縮轉運站是城區垃圾吞吐量最大的一座轉運站,每天處理垃圾200噸以上,夏天旅游旺季能達到250—260噸。“這個轉運站一共有18個工作人員,全部每天4點開工,提前半小時調試燈光、機器,遇到節假日,晚上得加班到9點以后,日工作時間能達到16個小時。”劉振濤說。
最忙碌的時候,由于特殊的作息時間,劉振濤經常連續幾天與家里人見不著,長期的辛苦工作讓妻子很心疼,有時還會悄悄落淚。“偶爾會難過,但該干的活不能不干。”說到這,50歲的漢子悄然放低了音調。
二
“除夕夜,別人都在享受一家團圓,我們清理了8車垃圾。”
沒有誰愿意與垃圾和異味為伍,但在過去的三十年中,劉振濤幾乎每天都會和垃圾打交道。在垃圾壓縮轉運站工作之前,他曾在垃圾清運公司工作了7年。
垃圾清運的任務是將每個小區、路段的環衛垃圾桶或垃圾點的垃圾傾倒到清運車上,然后運到垃圾處理廠統一集中處理。“遇到節假日,垃圾會成倍增加,下班是沒有時間點的,什么時候干完什么時候下班。”
讓劉振濤印象最深的是2005年除夕,當時,他負責日照五村、七村、城南小區等周邊的垃圾清運,由于當地城中村較多,年前不少居民忙于擺攤做生意,直到除夕當天下午才會收攤回家清理衛生,這直接導致除夕夜垃圾堆放點的垃圾爆棚。
當天下午,劉振濤和兩位同事到達垃圾點時,“茫茫一片垃圾,堆成小山,傻眼了。”劉振濤這樣形容當時的景象。
怎么辦?只能硬著頭皮干,由于條件有限,所有的垃圾都需要用鐵鍬一下一下鏟到車上。從天亮鏟到天黑,劉振濤和同事鏟了整整8車垃圾。干完時已接近晚上12點,伴著家家戶戶陸續響起的鞭炮聲,劉振濤和同事帶著滿身疲憊完成了一天的工作。
“最希望除夕夜能與家人過個團圓年。”這是劉振濤的愿望。
三
“干環衛這一行,就得吃得了苦,忍得了臟,受得了累。”
常年的艱苦工作,磨練了劉振濤熱情的工作態度和樂觀的心態,在劉振濤看來,城市衛生的干凈整潔需要環衛工作各個環節的支撐,少了一環都不行。
2012年,劉振濤在迎賓路上的環衛車輛修理廠工作,臘月二十七日下午6點,劉振濤正準備下班時,接到上級領導電話,“一部垃圾壓縮車輛在開往黃山垃圾場的路上壞了,需要就地維修。”
劉振濤和同事立刻驅車趕到現場,經過排查是變速箱出現問題。隨后劉振濤馬上返回修理廠帶上了修理工具,再次回到車輛損壞現場。
正值寒冬,當晚氣溫零下12度,劉振濤和同事在車底修理了整整四個小時。“冷啊,現在想起來都冷。”半夜12點,車輛終于修好,劉振濤和同事回到家已是凌晨。
30年來,寒來暑往,無論在何種崗位,劉振濤絲毫不敢懈怠,也正因為其一貫的優異表現,劉振濤先后獲得了山東省環衛勞動模范、市環衛三等功等各項榮譽。
“榮譽不重要,把每一項工作做好才重要。”劉振濤說道。
責任編輯:高崇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