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支書用生命書寫為民情懷
譚新華在花甲之年以抱病之軀,挑起村委主任的重擔,將全村人的大事小情放在心頭,關切的腳步走遍村里每一個角落;他無私奉獻,將一生積蓄投入到村莊基礎設施建設

男,1946年6月出生,生前系文登區澤頭鎮峰山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譚新華在花甲之年以抱病之軀,挑起村委主任的重擔,將全村人的大事小情放在心頭,關切的腳步走遍村里每一個角落;他無私奉獻,將一生積蓄投入到村莊基礎設施建設,讓貧窮落后的小山村舊貌換新顏;病危之際,譚新華躺在醫院病床上,心中仍然牽掛著村里需要幫助的老人和一片片干旱的果園與麥田。他用一生履行一名共產黨員應盡的義務和責任,用生命書寫為民情懷。
譚新華
十年前,他被村民們異口同聲選定為自己的當家人
峰山村的百姓對十年前那次選舉至今記憶猶新。那一天,他們前所未有地齊心,不約而同地推舉譚新華擔任村委主任。2007年7月23日,峰山村村民直選日。“我們就選譚新華!”男女老少五六百口子異口同聲。峰山村是澤頭鎮北部一個小山村,有240戶、600多人口,耕地和果園一共不到2000畝。此時,村里條件差,底子薄,集體欠外債15.8萬元,村民沒有福利,基礎設施也幾乎是零,村里一條硬化路也沒有,在全鎮48個村中排名靠后。
譚新華是土生土長的峰山村人,中學畢業后在村里務農,當上了生產隊長。1969年,澤頭公社組建農機修配廠,年輕能干又有文化的譚新華成為修配廠的車工,并很快入了黨。2002年1月,56歲的譚新華退休。本想在村里安享晚年,誰知退休卻成了他創業的開端。
2002年春天,村干部找到他,希望他能承包村南500畝山地。那片山地澆水困難,經常歉收,村民都不愿承包。譚新華也知道這500畝山地的風險,但考慮到村里的狀況,譚新華還是說服家人簽訂了承包合同。他把500畝山地全部栽上了樹,通過他的示范帶動,村民也紛紛承包河邊溝塘荒地植樹,昔日光禿禿的小山村變得綠意盎然,譚新華也因此受到國家林業部的表彰,被評為全國綠化模范。為了解決灌溉問題,譚新華投資30萬元,將林場一處5畝的洼地擴建成15畝的水塘,后來又追加投資7萬元,修建了揚水站,使水能揚到山頂。修好的灌溉設備譚新華沒將其當作私產,無償供全村使用,村里80%的土地都能受益。曾經地處山坡的薄瘠土地,因為有了水塘成了旱澇保收的高產田,小麥、玉米畝產漲了一倍。
手上剛積攢了點錢,譚新華心中便盤算著該為村里做點事了。2006年,他拿出10萬元,把橫貫全村的1000多米連村路從5.5米加寬到8米,出資4000多元,將沿路13盞路燈換上新燈架,把小燈泡換上節能燈,讓村民出行有了一條寬闊平坦的大路。回村的四年,譚新華辦了很多好事、實事,村民看在眼里,記在心上,2007年的選舉場面就自在情理之中了。面對村民的熱切期盼,譚新華卻推辭了。2004年,就在林場和雞場建設如火如荼的時候,譚新華罹患肝癌,在北京住院一個月,進行了三次穿刺治療。醫生告誡他不能勞累,要靜養。但譚新華首先顧慮的不是自己的身體,而是擔心自己干不好。因為村委主任關系到村莊的發展、村民的生活,千頭萬緒,這個擔子可不是一般人能挑的。但村民們還是在選票上寫上他的名字,最后譚新華幾乎滿票當選村委主任。那年,他61歲。
但選舉剛結束,譚新華就失蹤了,他被孩子們“挾持”到濟南專科醫院調養。這一失蹤,就是兩個月。這兩個月,把村民急壞了,因為村里沒水了。峰山村的村民吃水來自于村北一口90米深井,安裝了土自來水。由于管道年久失修,村集體無錢修理,選舉之前供水就不正常,一天只能供2小時水。后來因無錢交電費,自來水干脆停了。村民吃水只能到四五里地以外的鋪集村拉水。聽說了村民的吃水危機后,譚新華躺不住了。但是孩子們把他盯得緊緊的,無法脫身。村民急,譚新華更急,正當事情難以解決的時候,劇情出現了大逆轉。譚新華的老伴林治鳳看到村民們又要忙地里的莊稼又要外出拉水,實在辛苦,她給譚新華打電話說:“你回來吧。干不干先放一邊,先把自來水通上。”10月,譚新華回村了。包片干部來了,新當選的村委委員來了,老黨員老干部來了,得知消息的村民也來了,望著大家期盼的眼神,譚新華說:“放心吧,我回來就不會走,就是豁出這百十來斤,也要為大伙干點事。”
十年間,他自掏腰包逾百萬只為山村舊貌換新顏
接任之后,譚新華自掏腰包交上所有欠費,第二天,峰山村家家戶戶的自來水就汩汩流淌,全村人奔走相告。接著譚新華召開村委會、黨員會、村民代表大會,談發展、論規劃,拉開了峰山新農村建設的序幕。他把林場、雞場交給老伴打理,自己全身心撲到集體事業上。為解決自來水管道老舊問題,他聯系工程隊進村,將1600米自來水管道全面更新改造;同時買來新潛水泵,整修機井房,使自來水實現了全天候平穩供水。改造自來水管道、購買水泵的7萬元和翻改水表的4萬元,都由譚新華自己負擔,通水后前三個月的電費也由譚新華負擔。
當選村委主任不久,譚新華就被公布為峰山村黨支部書記。這時,他遇到了最難的事情——農村環境整治。2008年,峰山村列為第一批環境整治村,上級撥款3萬元。但要徹底整治村里的環境,沒有百十萬是拿不下來的。那時,群眾亂搭亂建亂占現象嚴重,沒有硬化路,沒有排水溝,一到下雨天,道路泥濘,低洼處家家進水。
2008年3月,譚新華帶領6位黨小組長,7位村民代表率先拆除自家的占道建筑,在他們的示范帶動下,村民們自覺自愿地動手拆起來。短短幾天時間,全村拆除豬圈、雞窩、草廈子等占道建筑400多個,搬運“三大堆”5000多方。接著就挖排水溝,到3月底,全村4000多米街道全部打通了排水溝,并進行了漿砌,平整出綠化面積2000多平方米,村內東西、南北三縱兩橫五條主街道亮堂了。當年雨季,無一戶村民家中進水,低洼處人家第一次過上了干爽的夏天。
在整修排水溝的時候,有的村民說:“如果把主街道都硬化多好啊。”譚新華聽后,心里也在琢磨。但是錢從哪來?當時上級給的撥款只有3萬元,村集體還有個大窟窿,自家的錢也花得差不多了。為了實現村民的愿望,譚新華上濟南、青島找自己的老同事、老朋友化緣。一位青島的朋友被他的精神感動,前后捐資8萬元。老伴林治鳳也把林場賣樹和養雞場賣雞蛋的錢拿了出來。得知父親在為修路籌款奔波操勞,在外地做生意的兩個兒子主動送來錢款。
2009年,街道硬化全面展開,半個月時間,全村硬化街道7000多平方米,鋪設管道200多米,新裝路燈20盞,新建一處800平方米的健身休閑廣場。栽植紫薇、玉蘭等花木3000多棵,峰山村以一天一個樣的速度刷新著村莊的容顏。
村莊整治剛剛結束,大雨沖垮村北河壩30多米,譚新華又把國家林業部獎勵給他的2萬元“全國綠化先進個人”獎金投進了河壩修復工程中。
譚新華為集體、為群眾付出了多少,他自己也算不清。有人曾粗略統計,從擴建林場水塘、修連村路、修揚水站、修河壩到修自來水,他無償投入100多萬元。
譚新華的辛勤付出得到了上級的肯定,他先后被授予“全國綠色小康戶”“齊魯先鋒共產黨員”“山東模范老人”“威海市優秀共產黨員”、威海市第六屆“百佳文明戶”稱號。譚新華說:“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只要用在正道上、用在為民辦實事上,值!”
十年后,他雖重病在身卻難改為民初心
“譚書記真是個好人。”林均波逢人便夸。林均波今年63歲,56歲時就患了腦血栓,左腿行動不便。丈夫孫宗法也常年患病,這個多病之家是譚新華經常走訪的對象,每年送來200元錢。得知他們沒有草燒,譚新華就從自己的林場拉來樹枝送到林均波家門口。2015年,孫宗法病故,譚新華對林均波的生活就更加上心了,去年,林均波的房山頭透水透煙,譚新華馬上拿出1000多元為其修理。
譚新華尊敬和愛護村里的每一個老人,他記得住每一位老人的家,每一個老年家庭的生活狀況,每一個老年家庭的困難。他的林場和雞場先后安排了近20位特困村民就業,其中兩個單身漢吃住都在那里。2004年,林場職工宋修華的女兒考入大學,為學費發愁,譚新華就提前給她發了7000元工資,讓孩子順利入學;村民林治琛養牛賠了3萬多元,村民都不敢借錢給他,譚新華就拿出1萬元,幫助林治琛度過難關;王從明有3畝果園,因病無法外出購買肥料,譚新華就就給他送去數車雞糞;單身漢林軍行生活困難,譚新華為其送米、面、油等。冬天到來,譚新華為其買來軍大衣、棉被御寒。林場建起后,譚新華立了一個不成文的規矩,村里人都可以無償地從自己林場剪枝摟草。雞場更是成為全村人的雞場,2007年春節,譚新華就為全村31位80歲以上的老人送10斤雞蛋。2008年之后,送雞蛋的范圍擴大到75歲以上的老人。逢年過節,譚新華都要走訪村里30多位鰥寡孤獨和生活困難的老人,自掏腰包為每戶送去200元錢。平日里,只要誰生病住院,譚新華只要知道,一定會帶著200元錢去探望。
以譚新華的條件可以住在城市里,他卻一直沒離開村莊,他說,一出門就會想村里的人。正是對這方故土的眷戀,對父老鄉親的牽掛,譚新華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
2011年起,譚新華病情發展,開始施行介入手術,每年一次。2014年后,兩三個月就要做一次介入手術。即使身體不適的日子里,譚新華也沒有停止工作,像往常一樣每天早晨八點準時到鎮政府上班,到包片干部處匯報工作,下午在村里工作,為村里的基礎建設和村民福利四處奔走。
2016年,干旱無雨,譚新華想給村里挖水塘,他拖著病軀到鎮政府請示資金,上樓梯時,幾次扶墻喘息。看著日益消瘦、神情疲憊的丈夫,林治鳳第一次流下了心疼的淚水。十年里,是她承擔了家庭瑣事,做丈夫精神和經濟上的支持者。村莊越來越好,丈夫卻從170斤瘦到110斤。
2017年2月,譚新華病情加重,住進了醫院。他的病情牽動著村里人的心,幾乎每天都有村民到醫院來看望、問候他,目前,全村村民都來看望他。在醫院的病床上,打著吊瓶,用杜冷丁止痛的譚新華仍然操心村里的事。
“黨員干部就要以身作則,不能有私心雜念。”
“干吧,我是黨員,黨員就得為老百姓多干工作。”
這位4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用十年心血,澆灌了貧瘠的土地,繁茂了光禿的荒山,溫暖了所有的父老,幸福了摯愛的家鄉。
責任編輯:高崇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