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仁和,男,生于1933年12月,享年84歲,肥城市經信局退休。
“我死后,把遺體捐獻出去。”朱仁和說出了心聲。
女兒朱新華最初是想不通的:“人們都講究落葉歸根、入土為安,母親已經葬在老家昌樂,父親不合葬,我們連個祭拜的地方也沒有。”
這位要捐獻遺體的朱仁和老人,是肥城市經信局退休干部。2017年8月24日凌晨,84歲的朱仁和夙愿以償。簡單的告別儀式后,他的遺體被送至泰山醫學院用于科學研究。
捐獻遺體,在很多人看來不可思議的事,但對朱仁和來說卻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他每天想的是怎樣對國家有用處,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用這種方式完成了一個老兵最后的沖鋒。
“保家衛國是義不容辭的使命”
雙耳失聰,世界對于朱仁和來說是幾近無聲的,然而他的內心卻一直澎湃著,戰火中鑄就的奉獻、犧牲精神是他一生堅守的信念。
1951年,18歲的朱仁和作為炮兵團的一員來到了抗美援朝戰爭前線。他所在的炮兵團曾打下一架美國飛機,全軍士氣鼓舞,但是敵方連番炮轟反撲,很多戰友犧牲,朱仁和在這場激戰中被炮聲震聾,幾乎失去了全部聽力。
受傷的朱仁和被調任部隊助理員,從此由筆桿子代替了槍桿子。喪失聽力的朱仁和沒有抱怨,時刻謹記軍人保家衛國的使命,更加樂觀地努力學習工作,期間立下一次三等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并于1960年在中國解放軍高射炮兵學校光榮畢業。
“戰友們死的死,傷的傷,而我能活著回來,這已是莫大的恩賜。我還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工作,報效國家?”1963年,朱仁和從退隊轉業分配到了肥城縣委宣傳部。此后先后在“五七”干校整黨辦公室、輕紡公司及市一輕工業局工作,直到1995年退休。在肥城一待就是大半輩子。
朱新華說,父親平時一直笑呵呵的,生活中并沒有過多講述戰爭中的事,“但他總說,他曾是一個軍人,就一輩子是軍人,保家衛國就是義不容辭的使命。”今年八一沙場閱兵期間,他已經重病纏身,難以行動。“為了看沙場閱兵的壯景,他堅持讓我扶他看完,看到炮兵部隊走過,他幾度哽咽,眼里都是淚。”一直照顧朱仁和的護工孫中峰記憶猶新。
“我是一名黨員,要以身作則”
唯一的女兒當工人,在單位“手握實權”的朱仁和沒墊一句話,朱新華成了“大集體”;女兒下崗了,朱仁和還是“一言不發”。在他看來,托人找關系那是歪門邪道……在平凡的歲月中,朱仁和始終像釘在陣地上一樣堅守著理想信念,在堅守中完成一次次信仰的沖鋒。
1989年,女兒朱新華面臨工作問題,在外人看來,有一個當輕紡科科長的父親,成為國營制工人輕而易舉。“當時我們都勸他,你就這么一個女兒,托托關系就能讓新華做國營制工人。”同事宋功臣回憶,朱仁和堅決不給女兒“開后門”,他說自己是一名黨員,要以身作則,要讓女兒憑實力工作。最終朱新華以集體制身份到了肥城開元商場工作。
90年代末,女兒下崗了。“父親說下崗減員是黨的政策,我們得遵守,不能因為個人利益破環了社會公平正義。”對待家人鐵面無私,但對待同事、下屬,朱仁和卻和善可親。“朱老工作認真負責,兢兢業業,本來有很多次提拔機會,但他都推讓給其他同事、下屬,總說自己做得還不夠好。”同事張愛芝介紹。
“老人一輩子誠實善良正直,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是本本分分的,不夸夸其談。老人常說現在的條件夠好了,我們更要干好工作,生活上要節儉本分。”女婿宮志國回憶說,“節儉本分是老人留給我們一生的財富。”
生活越來越好,物質越來越豐富,但朱仁和一直保持著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走進朱仁和老人的家中,平房小院看上去普通而又簡陋,院子一角堆著些木窗,是因為總進老鼠去年才換掉的,客廳、臥室里擺放的都是七十年代的家具。臥室里用著3瓦燈泡,女兒心疼父親,給安上大瓦數的燈棍,卻又被他換回來,他說電是國家的,要省著用。
“我的一切都是國家的”
一生堅守,一生沖鋒,朱仁和老人為國奉獻的信念從未停歇,當年高病重不能再為國家做事時,他選擇獻出自己身體。
當護工孫中峰將一張寫著是否無償捐獻遺體的紙條放在朱仁和面前時,長期臥病在床的他哆哆嗦嗦地拿著筆,毫不猶豫地在“是”上打了重重的對號。
“他像是擔心家人不同意,又讓我把那張紙再拿給他,又在‘是’的位置上再次打了個對號。”孫中鋒說,“有這個想法,老人家已想了很久了。2016年患病期間,他從《老干部之家》上看到遺體捐獻的事例,當即就聯系了市衛計局的紅十字會了解了有關情況。”
當時,得知父親的這一想法后,女兒堅決不同意,“母親去世時安葬在了濰坊老家,按規矩你得回老家合葬葉落歸根,也好讓子女有祭拜的地方啊。”朱新華說,勸過多次,但父親始終堅持自己的想法,一絲一毫也不松動:“你們看我現在的樣子多痛苦,我走了骨灰一堆沒什么用,把遺體捐給國家還能研究我這病能不能治好,這是我唯一能留給國家的了。”
2017年6月,朱仁和填寫了遺體捐獻登記表。“老人很讓我們感動,當時老人已經在醫院臥床,但他一定要求親自簽字,并且不讓我們拍照宣傳,說這都是小事,不要占用公共資源。”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至今仍記得老人當時簽字的情景。
去世前幾天,怕女兒傷心,因咽癌嚴重說話困難的朱老在紙上又斷斷續續地寫了一句話:“如果你們改變我現在的想法,那我對國家就一點用都沒有了。”
看到這句話,朱新華才真正理解父親捐獻遺體的決定。“父親一輩子常說我的生活是黨和國家給的,我的一切都是國家的。”
責任編輯:趙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