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負債也要讓鄉親澆上地
王玉君是高密市供電公司大牟家供電所張戶電工組組長。 在別人看來,只要安穩的把本職工作干好等待退休就行了,王玉君卻不忍天旱缺水使鄉親莊稼受損,“多管閑事”干起了抗旱供水,不僅使家庭背上了債務,妻子也負氣到濰坊兒子處居住。但王玉君卻說:“看到地里有水了,糧食豐收了,鄉親們的臉上有笑容了,我覺得付出多少都值得!”
王玉君是高密市供電公司大牟家供電所張戶電工組組長。
已到知天命的年紀,也有著一份讓人羨慕的穩定工作,在別人看來,只要安穩的把本職工作干好等待退休就行了;王玉君卻不忍天旱缺水使鄉親莊稼受損,“多管閑事”干起了抗旱供水,不僅使家庭背上了債務,妻子也負氣到濰坊兒子處居住。但王玉君卻說:“看到地里有水了,糧食豐收了,鄉親們的臉上有笑容了,我覺得付出多少都值得!”

引水抗旱惠及四鄰鄉親
2013年以來,高密遭遇1951年有水文記載以來最為嚴重的干旱,嚴重的旱情使農業生產面臨嚴峻形勢。
“井里已經打不出水了,十多里外的河里有水,離河近的村莊可以用電泵從河里抽水以解決灌溉問題,但離河遠的村大都澆不上水。”看到鄉親們辛苦種植的小麥、玉米受旱,王玉君很是心疼。2014年春季農灌巡查電力線路,王玉君通過走訪了解到離河遠的村莊澆不上水“原因是各村統一引水的抽水設備都壞得不能用了,買新的又沒有資金,引不上水,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已有的十幾里長、輻射十幾個村的干渠成了擺設!”
王玉君心情很是沉重:“雖然俺家好幾年不種地了,可農民種地干旱盼水的滋味俺知道啊!”引水抗旱!一個想法在王玉君腦海里閃現。當天下午,王玉君就從郇李村和趙家莊村借了2臺村集體廢棄的大型抽水泵,自費買了零件連夜加緊修好。第二天,他又開車到壽光,自費7000多元買了一臺7.5千瓦的大型抽水泵。這樣,3臺大型抽水泵同時上陣,借助過去的干渠,將河水先引到干渠送出十幾里,再由各村村民利用小型抽水機從渠道內引到自家的糧田,這下基本解決了趙家村、潘家村等10多個村莊的澆地問題。頭一年取得了不錯的成效,王玉君有了信心,2015年旱情持續,他又出資4萬多元,新上6臺大型抽水設備,使附近2000多農戶約3萬多畝糧田受益。
張戶村村民王富東之前自己用小型抽水泵從河里抽水,再經過兩級轉提把水送到田里,一畝地澆一遍成本不低于100元!自從王玉君把水引到干渠,水順著干渠流至周圍各村的糧田邊,王福東直接從渠內一級提水就可澆地,一畝地澆一遍成本才20元!
“王玉君為鄉親們引水抗旱,真是功德無量啊!”黑王家村黨支部書記王學東算了一筆賬:一畝地每年種植夏秋兩茬作物,遇到現在這種旱年頭,一畝地至少澆8遍,每年可節省600多元,按照周圍能澆灌的3萬畝良田計算,那每年可為村民節省澆地資金1800多萬元。假若再估算通過抗旱糧食增產的話,村民們的這筆收益賬可就更大了!
舍小家為大家不計得失
引水成功了,鄉親們莊稼的收成有保證了,但個中滋味只有王玉君知道:“記得從郇李村往毛家莊村引水的時候,我在毛家莊村溝沿邊蹲著看,5臺大型抽水泵一起工作,從早晨7點開始抽水,一直到晚上12點了還沒把水送到目的地,可把我急壞了!原來是渠道太干了,來點水就給‘喝’掉了。”
開弓沒有回頭箭,為抗旱引水,王玉君自掏腰包8萬多元,搭上的時間不計其數,白天上班,他出錢雇人看水泵,下班后,他就自己靠上,隨時觀察出水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抗旱澆地期間從沒睡過一個囫圇覺。
“老王真是不容易,我們都勸他別干了,圖個啥?為了幫助農民群眾引水澆地,他與妻子鬧過多次別扭且不說,還欠下了一屁股外債!”同事王福強說起了王玉君付出背后的故事:2014年剛開始從河里引水時,張家莊村5臺水泵一起工作,偏偏中間水泵出現故障,電機被燒壞。看到村民們眼巴巴地等水澆地,王玉君馬不停蹄地買電機、換零件、修水泵,而那天他的妻子正躺在大牟家衛生院的病床上,從市里請來的醫生在為她進行一個較大的手術。待到機器修完能順利引水時,王玉君才急匆匆地趕到衛生院,而妻子的手術已經結束了,老王慚愧的低下了頭。
通過梯級引水解決了沿線村莊的澆地難題,王玉君也成了村民眼中的大功臣。黑王家莊就是其中一個受益比較大的村莊,解決了4000多畝地的灌溉問題,村民們看到王玉君工作之余忙忙碌碌,為大家引水抗旱很是過意不去,有幾位發自內心地對他說:“老王,你到我們村住下吧,我們天天輪著管你飯!”樸素的話語道出了村民們內心真摯的感激,王玉君覺得自己吃苦受累再多也值了:“我出錢買抽水設備主要是為了幫鄉親們澆地抗旱,從來沒有想著靠這掙錢,到現在反而還欠著4萬多元借款。只要鄉親們認可我就值了!”
關愛孤寡老人不求回報
王玉君樂善好施,天生一副熱心腸,他常年幫助殘疾、孤寡困難老人,“雖然自己不富裕,但看到別人有難處,心里總忍不住想幫一把。”
2002年夏,他參加黑王家村農村電網改造施工時,認識了該村60多歲、先天殘疾的周民來。看到周民來扶著小板凳走路,炕上還有一位癱瘓的老母,僅靠經營家庭小賣鋪賣點廉價日用品艱難維持生計,心里很不是滋味。王玉君干完活之后,隔過本村兩三家小賣部,專程來到周民來家,放下50元錢只拿了包3元1盒的香煙,并留下了自己的手機號。王玉君家距周民來家有8里多地,王玉君經常專程過去看看有什么需要幫助的,每次都是借買煙的機會多給他幾十塊錢。周民來家里如有換燈泡、換電閘、修電線以及生活之類的事,王玉君總是隨叫隨到。逢年過節,王玉君還像對待親戚一樣給周民來家送油、米、面等,直到2014年周敏來和他的母親先后去世。
張戶村還有一位60多歲的貧困老人,靠收廢品為生,王玉君便把平日積攢的廢品都會留著送給他。2012年老人出了車禍,不能收廢品了,王玉君每次在街上碰到他,都會給他點錢,讓老人買點好吃的。看到老人的手機壞了,他便把自己的一部舊手機送給老人用。這些年來,王玉君始終把助人作為一項樂事,善小常為:為家中起火的村民捐過款,接迷路老人來家里吃住,也為困難老人墊付過醫藥費…
盡管王玉君只是一個平凡的工薪族,但他在幫助別人時卻曾不吝嗇,點滴小事匯聚成了愛的暖流,溫暖著受助者的心,也感動著周圍的人。
責任編輯:王樂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