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榮柏,男,1941年生人,泰山管委會巴山管理區退休職工。
今年76歲已經退休在家的張榮柏是當年植樹造林林業工人中的一員,他4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一半時間用來造林,一半時間用來育林護林,把寶貴的青春都奉獻給了泰山,見證了泰山的綠化歷程。
不怕艱苦 頂風冒雨進山造林
1960年,張榮柏進入泰山林場的巴山林區工作,一開始住在西大頂的石屋中,整地育苗,看護樹苗。村子和山的變化,離不開上個世紀的植樹造林。
在泰山上植樹造林的時候,難度大,遇到無法攀登的峭壁懸崖石縫,林業工人們只能靠繩索吊人植幼苗,或者將種子糊在泥球上,投擲上去。“山上光禿禿的,只有石頭,中午吃完飯找塊石頭靠著,閉眼歇會兒就繼續栽樹。我記得從巴山林場到其中一個林業工隊有20多里路,一天能走個來回。”張榮柏說,在山里造林經常忘了時間,一抬頭才發現天已經黑了。雨季造林成活率高,工人們都是披著蓑衣帶著草帽在山里植樹,走在山里要赤腳趟過湍急的溪水,一直到冬天土被凍住挖不動了工人們才下山。山里的生活條件艱苦,沒有電靠煤油燈照明,吃的是窩頭咸菜,經常一整天喝不上一口開水。但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工人們每天頂風冒雨十幾個小時,挖穴整穴栽苗,讓綠樹慢慢覆蓋了荒山。
張榮柏提起當年植樹造林的場景,就好像還在眼前,由于條件苦,糧食不夠吃,油當眼藥水點,有些職工家庭困難,就離開了林場,巴山林區原有30多個林業工人,最后只剩下不到20人還在堅持,張榮柏就是其中一人。
山中護林 帶著全家一起上
張榮柏參加工作的前20年,一直是植樹造林,20年后,又開始上山護林。從小生長在泰山腳下的張榮柏更懂得林木的可貴,因此他一直嚴格要求自己和家人,家里不允許動一根樹枝,還帶著老婆孩子一起上山護林。“植樹造林能保護水土,原先沒樹,下點雨就能把山上的土石沖了,種上樹就很管用。”為了護好林木,張榮柏還自創宣傳標語,在路口等明顯的地方寫“小樹要修,孩子要管”等標語,宣傳護林防火人人有責,也教育下一代保護好樹木。看著自己種下的樹一天天長大,張榮柏的心里比誰都要高興,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山也笑來人也笑”。
張榮柏的老伴畢思英說,張榮柏護林的時候,除了防火就是防偷盜,尤其是夜間,她經常吃完晚飯把孩子鎖在家里就拄著棍子陪著丈夫上山護林。“當時是怕他自己在山里碰到偷樹的不好抓,就把五六歲的孩子鎖在家里,回家的時候都十二點多了,孩子也睡了,但現在看著山上的一片片林子,打心眼兒里高興。”畢思英說。最艱難的是冬季護林,防火的重要時期,頂著寒冷的風腳下踩著雪,很容易摔倒,已早就出門護林,最重要的是防火,見人就說進山別帶火,在外不吸煙,防火是大事,每天光宣傳防火就得說上千遍,說的口干舌燥,一天喝不上一口熱水,干這項工作一天兩頭不見太陽才下山;護林要做到三勤,“腿勤、嘴勤、眼勤,”這樣才能盡到一個護林員的責任。
在張榮柏的兒子張興忠眼中,父親把樹木看成了自己的孩子,每天晚上都不在家,有時候他也跟著父親出去護林。“別人的父親在家里喝茶聊天,陪孩子學習,他不行,每天晚上拄著棍子就往外走,說出去看一圈就放心了。我陪他出去,才知道要走十幾公里的羊腸小道,還不能有燈光,要趴在草叢里、樹底下,方便取證據,抓到偷盜樹木的人送到管理區教育。有一次,跟偷樹的人距離七八米,那人扔下木頭就砸向我父親,然后跑了,非常危險。我也想過不讓父親干了,但他們這代人就熱愛這片林木,保護這片林子的責任感特別強。我小時候山沒有這么茂盛,通過他們這一代人的努力,樹長高了,林木變得茂密了,森林覆蓋率也高了。”張興忠說。
形成習慣 護林一干一輩子
2001年,張榮柏退休回到村里居住,但他對自己的家人還是耳提面命,心里也一直記掛著山林,經常戴著護林防火的執勤袖標去山林里轉,晚上一刮風下雨他就想出門看看樹木是否受影響,冬天更是經常爬到山頭瞭望,生怕天氣干燥出現火情。對于他來說,這份工作就是一輩子的,已經成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受父親的影響,張榮柏的兒子張興忠也成為了泰山林木的守護者,現在在泰山景區森防站測防科工作。“幾十年來泰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泰山的森林覆蓋率在全國首屈一指,我們這代人在享受成果的同時,更要保護好泰山,讓泰山森林更加健康,讓游客來了首先看到的就是青山綠水。”張興忠說。
責任編輯:趙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