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懷祥,男,103歲,中共黨員,山東省臨沂市費縣薛莊鎮馬頭崖村人。年輕時,他帶領村民綠化荒山,八年間吃住在山上,用自己的堅守和奉獻成就了蒙山的蒼翠和碧綠;退休后,他重回大山,愛林護林,巡山看護,在蒙山腳下書寫著守望大山不了情。胡懷祥先后被評為省級勞動模范和全國勞動模范,屬地馬頭崖鄉被評為全國造林綠化百佳鄉。
八年堅守和奉獻綠化荒山
費縣的馬頭崖村四面環山,60年前,胡懷祥帶著一雙膠鞋、一把镢頭、一個藍背包、一頂草帽,堅守大山,不圖回報,以治理和改造荒山為己任,硬是把一座座光禿禿的山梁變得林豐草茂,花香襲人,果實累累。野雞、山兔、山鳥等珍禽又回到了樂園,幾十個樹種,上百種野花、藥材,8000多畝林草,160多萬棵樹木,把這座山裝點得郁郁蔥蔥。回想栽樹的艱辛經歷,胡懷祥說,在山上種樹不像在平地上種樹,每一次種樹都是精細活,容不得馬虎,更不能蠻干,要講究方法,還要有一種耐力,和大自然比耐力,尤其是在這蒙山上。在這里植樹造林,就是要和干旱作斗爭,尋求在天干地旱的情況下怎樣才能把樹栽活的辦法。遇到多是石頭的地方,胡懷祥就用鋼鉗在石頭層上鑿出個坑,然后從山下運些土填上,再栽樹,上山的30里通道上的松樹,就是這樣一棵一棵栽上去的。如今這些松樹已經長到兩米多高,翠綠挺拔,沿著山嶺蜿蜒曲折,逶迤十多里。
俗話說“有苗不愁長”,胡懷祥說:“在干旱貧瘠的荒山上造林,要講科學,要和老天爺比韌勁、比耐力。"不怕慢,但怕站"。只要樹苗能成活,荒山早晚要成林。”為了提高栽植樹木的成活率,一開始胡懷祥帶發動村民一車一車地把水往山上拉,每種一棵就灌一棵。后來,他開始帶領大家在山上打旱井(水窖)匯蓄雨水。他說,雨水澆過的樹木更容易成活,而且大旱時可以救命。整整8年,一片荒山成了郁郁蔥蔥的青山。這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浸透著胡懷祥和村民們的汗水。
古稀之年守望大山不了情
退休后,胡懷祥從植樹造林走上了愛林護林的道路。如今的山上,綠樹成蔭,蔥蔥郁郁,蒙山秀美的風光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人們駐足踏青,愛林護山顯得尤為重要。每年的護林防火季節,他總是坐在進山的路口曬太陽,告誡上山的群眾不能抽煙,不要帶火;遇到精神不正常的,他還要把人送到安全地帶才放心。每個星期六,胡懷祥都會去巡山,護林防火的同時,追憶過往的歲月。“眼前這一片林地,那時候剛栽上不久就被村里一戶人家的羊給啃成了光茬,心里難過了好些天。”胡懷祥說,被啃死的樹苗只能等到來年開春時再補種。由于愛樹,一貫性格溫和的他還與村民紅過幾次臉。從此以后,為了制止牛羊啃青破壞樹苗,他每周堅持巡山護林。春夏怕牛羊啃,冬天怕起火,樹長大了怕偷盜……巡一趟山要走十公里的山路,花費3個多小時,但對熱愛大山的他來說,卻是說不出的喜悅和興奮。如今,昔日的荒山變成了“松樹戴帽,刺槐圍腰,果樹坐懷”的林地,一株株核桃、杏、山毛桃、櫻桃等果樹掛上了果,油松、刺槐等都長成了碗口粗的大樹。
胡懷祥說:“我在大山里播種,我在綠坡上收獲。人的年齡可以衰老,一個共產黨員的心永遠年輕。干自己認準了的事再苦也覺得甜。”
責任編輯:趙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