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邦艷,女,1965年出生,武城縣四女寺鎮李莊村村民。
廖邦艷家祖孫三代走出了4位軍人,公公參加過解放戰爭,丈夫和小叔子曾在軍隊服役,兒子是湖南某部隊的優秀士官。
丈夫兄弟四人,大哥已婚,大嫂卻患有嚴重的類風濕病,手指伸不開,雙腿幾乎不能行走,年幼的兄弟最小的才十幾歲,1988年,廖邦艷與丈夫李志剛結婚,從此這個家的重擔全部落在她和丈夫身上。大弟當兵的時候,小弟正年幼,公婆年邁多病,廖邦艷成了大弟軍營后方的有力支柱。在廖邦艷的鼓勵下,弟弟順利服役結束轉業回家,她先后給兩個弟弟張羅著娶了媳婦,組建了家庭。十幾年如一日伺候年邁患病的公婆,照顧患有嚴重類風濕病的嫂子,將年幼的小叔子拉扯成人并為他娶妻,與遭遇橫禍失去一只耳朵、一只手臂、一條腿的丈夫恩愛相伴,將兒子撫養長大,并把他送進部隊。
后來,公婆的身體越來越差,弟媳因為不堪這個家的重負拋下一周歲的兒子回了娘家,小叔子離婚后去了外地,一走就是一兩年沒有音信,小侄子的親生母親更是沒有回來看過孩子一眼。當她抱起這個可憐的孩子時淚流滿面,這一抱視為己出就是十幾年。母愛的付出換來孩子對她的依賴,這十幾年孩子不叫她大娘,管她叫娘。孩子用一張張獎狀回報這個比娘還親的大娘,比侄子大六歲的親生兒子常常因為娘對這個弟弟的偏袒,委屈嫉妒地跑到西屋趴在床上嗚嗚地哭上半天。
2008年,公公婆婆相繼檢查出癌癥,兩個患絕癥的老人讓這個家一下子跌入低谷,廖邦艷依然挺直腰板支撐著這個家,她寸步不離老人,和老人同吃同住,老人備受病魔折磨的時候,就信賴她一個人,歲月不會因誰的幸福或者誰的不幸而停下腳步,婆婆公公相繼離開人世。2013年,兒子也到了當兵的年齡,多年被評為“好兒媳”的廖邦艷,又成了一位真正的“兵媽媽”。長期操勞她患上了嚴重的萎縮性胃炎。但她硬撐著,身體不舒服都盡量不讓家人知道,更不讓兒子李曉峰知道。每次給兒子通電話,總是報平安,說家中一切都好,叮嚀兒子在部隊要勤奮學習,刻苦訓練,安心服役。
2014年4月,李志剛在高壓線路檢修任務中,不慎觸電,生命垂危!同事立即將其送到醫院救治。經過多次手術,李志剛的右胳膊和右腿全部截肢,光耳朵做過五次手術,仍不能康復,現在他的左手還在康復,李志剛住院期間總共花費270多萬。李志剛進醫院救治時,大家都勸廖邦艷告訴兒子,但是廖邦艷想,若是曉峰知道爸爸病危,肯定會影響他在部隊的學習和訓練,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無數次的心靈叩問,為了不讓兒子分心,強忍巨大悲痛決定不告知曉峰父親手術的消息。
廖邦艷選擇了堅強和自立自強。陽光善良如初的她依然從幫助她人中尋找著快樂,每日精心伺候丈夫的同時,也不斷的在幫著別人。過年過節,她為前鄰不能自理的小白送吃的,她為東鄰的奶奶幫忙做事,誰家大人忙孩子沒空接,她幫著接孩子。每當看到乞丐乞討時,無論多少,她總是奉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
她常說:“過日子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現在孩子參軍后,一部分錢用來墊付丈夫的醫藥費用,另一部分錢用來補貼家用,自己難過的時候都是大家幫忙,我也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幫助些需要幫助的人吧”。廖邦艷就在這點滴的小事中散發著積極樂觀向上的正能量,用自立自強、善良樂觀詮釋著一位妻子、母親的家國情懷。
責任編輯:趙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