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德良,男,1965年8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商河縣張坊鎮王洪九村黨支部書記。
以誠相待,以信相交,以道義相交,以平等相交,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無論在過去,還是在現在,誠信是人類最重要的美德。商河縣張坊鎮王洪九村的王德良正是這樣一個人。他時刻嚴格要求自己,認真扮演好自己的每一個人生角色。作為施工隊隊長,他講誠信、重承諾,贏得了客戶的稱贊和工人的信賴;作為一名村支部書記,他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換來了王洪九村的喜人變化。
學生時代,王德良是一名優秀的班干部,還被評為德州地區優秀班干部。中專畢業后被保送到山東師范大學學習食用菌種植專業。1990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進入商河縣市政公司當了一名臨時工,掙錢貼補家用。幾年后,憑借積累的經驗和個人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他建起了一支施工隊,從分包縣市政公司的項目干起。由于他從不拖欠工人的工資,施工也總能保質保量,很多公司愿意把項目承包給他,工人們也都愿意跟著他干。也正是因為誠信經營為他帶來了好運,他的生意順風順水,越來越火。
2003年,他接到了一單數額近百萬的大工程。當他帶著工友們加班加點完成工程后,合作單位卻因為資金鏈出現問題,只給了他十幾萬的工程款,別說材料款,就連工人工資的1/5都不夠。工友們大多是一直跟著王德良的老人了,大家都理解他的難處,更明白他的為人,所以并沒有催促他結工資。大家的諒解讓王德良越發內疚。眼看接近年關,王德良心里明白,農民出來打工干活不容易,這都是工人辛辛苦苦掙的血汗錢,他們這一家老小正指望著這工錢過年,決不能讓民工們流血流汗再流淚,一定要想辦法盡快給工人發工資。
他暗下決心要拼盡全力在過年前把幾十名工人的工資給兌付了。合作單位是指望不上了,思慮再三,他決定拿出自己所有的積蓄給工人們發工資,但是仍有40多萬元的缺口。他把所有的隊友召集到一起,給每人都打了欠條,并承諾五年還清。為了這個承諾,王德良開始了長達五年的艱辛償債路。此后的幾年,他用每年掙來的錢,逐步償還當年欠下的工錢。
屋漏偏逢連陰雨。2007年,他的兒子患了重病,巨額的醫藥費,不僅花光了他所有的積蓄,使他又背負了新的欠款。工人們都紛紛找到王德良,表示自己的工資可以緩緩,給孩子治病才是最要緊的,甚至有的工人表示自己的工資不要了,就當拿出來給孩子治病了。但是王德良沒有同意。他說:“搞工程建設,工程款不好結,就算沒有生病,農民工的這些工錢也是要給的,生病了,錢更加要給,我一輩子做事沒虧待過人,一直誠信待人,這是做人的本分,是我該做的,我不能對不住自己的良心,再說工人們家里也都有老人孩子,我得讓他們家里過個好年”。為了兌現自己的承諾,他向朋友借錢支付了當年的工人工資。前去結賬的工人懷著矛盾的心情,領著自己的血汗錢。“能如此誠實地做人,實在太不容易,這兩年看了這么多報道,身體沒毛病的人還卷著欠款跑路呢,何況這個自己孩子生了重病的人……”王德勝為王德良的行為感動。憑借著他講誠信的優良品質,現在,他的施工隊已經發展到一百多人,大多都是多年跟隨他的老工人。大家都說,他平時寧愿自己吃虧,也不讓別人吃虧,跟著他干,自己心里踏實。
2011年,王德良被村民推選為村支部書記。開始了他帶領村莊建設發展的人生旅途。
由于村集體沒有資金修葺,當時村里的學校破損嚴重,教師在露天的辦公室里備課,學生在漏雨的教室里上課。上任后,他立即召開了黨員代表會,自己墊資3萬多元重新翻蓋了學校,了卻了村民的一樁大心事。
由于村里大部分年輕人外出務工,留守兒童越來越多。他又在村里建起了幼兒園和“留守兒童家園”,配備了活動室、圖書室、心理輔導室,購置了圖書、玩具、電腦等,還專門聘請了一名大學生當園長,村里50多名學前兒童不用再去3公里外的幼兒園上學,30多名留守兒童有了自己的家園。
2012年,村里來了一位“第一書記”。在他的幫助下,王德良關于村莊建設的構想一步步的實現了。村里建起了辦公室、活動室、圖書閱覽室各一處,健身廣場兩處并配有兩套健身器材。“四橫三縱”七條主大街和環村路全部進行了硬化,修建了排水管道、過道涵等排水設施,安裝了路燈,并在大街兩側栽植了白蠟、木槿、小葉黃楊、冬青、月季等綠化樹種。在村西建起了一處小公園,給村民提供了環境優美的休閑健身場地。新開挖了一條環村溝、深挖了村蓄水池,解決了本村蓄排水和千畝地的灌溉難題。為了推動村莊集體經濟的發展,在清源河兩岸種植白臘,成立合作社,統一購苗、統一栽植、統一管理、統一回收,按照30%的比例提取利潤作為村集體收入,平均年增收30000元。今年還計劃發展大棚食用菌培育建設項目,建成后不僅可以增加村集體收入,還用于提高貧困戶收入。另外,王洪九村申請光伏電站項目,發電量近50千瓦,年收入近5萬元左右,目前已實現并網發電。同時,當年,王德良建起了一家相框加工廠,安置了本村的一批剩余勞動力,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當時許下的承諾得到了實現。在他的帶領下,王洪九村先后榮獲市級文明村、森林村居、生態文明建設先進村、省級“鄉村文明家園”建設示范村、張坊鄉“四德工程”建設先進村等榮譽稱號。
責任編輯:劉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