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昭柱,1947年出生,中共黨員,鄒城市唐村鎮王爐村人,鄒城市唐村鎮政府退休人員,現被唐村鎮王爐村推選為王爐新鄉賢。
黨員就是一面旗,化解矛盾穩大局
退休后的王昭柱,本可以在家頤養天年,享受兒孫繞膝之福,但他卻堅持退而不休,繼續為村里的發展穩定奉獻著余熱。特別在處理鄰里關系、化解矛盾糾紛方面,更是發揮了一名老黨員作為旗幟的作用。2012年8月的一天,鑄造廠的趙峰經理找到了王昭柱,急切地對他說:“老王,出大事了,你得幫幫我。”看著趙經理著急的樣子,王昭柱安慰他說:“有話慢慢講。”趙峰細說了事情的原委:“你村的王令武在我廠打工,因車間事故身亡。他的家屬情緒十分激動,要求賠償80萬元,不然就用尸體堵門。”王昭柱還沒有聽完,就隨趙經理來到了現場,他對王令武的家屬說:“人已死,事已出。如果大吵大鬧、大哭大叫能讓死人復活的話,我愿陪你們一起哭叫。你們的心情我能理解,都不要沖動。咱們是本家本戶,還有親戚關系,如果你們相信我,我出面幫助你們解決,好不好?”一席話,說的在場的人都安靜了下來,看到場面得到初步控制,王昭柱又說:“現在的首要問題是怎么讓死者入土為安,然后商談死亡賠償問題!”接著,他舉案說法,講起了國家關于職工傷亡賠償的條件、標準,一條條一項項,他講的有憑有據,入情入理,死者家屬也聽得心服口服。經過雙方三次協商,最終以賠償死者家屬45萬元的處理結果使事情得到了解決。事后,趙經理拉著王昭柱的手,連連感謝:“沒有你老王,我的廠子還不知道啥時開工,損失有多大呢。”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人之大善
1988年6月,鄰居王令金家里的房子還沒有蓋完就停工了。王昭柱一打聽,方知王令金家里無錢購買水泥,建筑工早已另轉工地,看著老大不小的鄰居為娶媳婦而撒下的這個“半拉子”工程,王昭柱二話沒說,借給了王令金200元錢,讓他順順當當把房子蓋好,歡歡喜喜的結婚成家。1989年,村民邱啟忠東挪西借辦了個大理石廠,可廠子建完了,進原料的錢還沒有著落,親戚朋友怕他“不干正事”,都不愿借錢給他,是王昭柱及時伸出了援助之手,拿出自家全部的700元積蓄,幫他渡過了難關。
王昭柱做善人行善舉的事跡還有很多,如村里修路捐款,為村里大學生捐款等等,可他依然住在80年代初期建造的老房子里。他家中掛著的那則人生格言,對他做人的原則應該是更好的詮釋:“心樂莫嫌居室小,身安何必積金多”。
要讓傳統文化的光芒澤被鄉里、德耀大眾
王昭柱是個文化人,對優秀的傳統文化情有獨鐘。他退休后報名參加過老年大學的二胡培訓班,也苦學苦練過傳統的書法藝術,他還身體力行,積極收集整理家風家訓。閑暇時,他常常串東家走西家,聽老鄰居們介紹家族的老故事。王氏家族的“孝老愛親、和睦鄉鄰、與人為善”,邱氏家族的“助人為樂、扶貧濟困、道義擔當”,曹氏家族的“自強不息、善學思進、重義輕利”等等,他一條條一則則都完整地記錄下來,匯集成冊,送人觀賞。
2016年初,唐村鎮為弘揚傳統文化,引領崇德向賢文明之風,著手恢復鄉飲酒禮文化。有人舉薦王昭柱擔任鄉飲酒禮主要演繹人,王昭柱慨然應允。他穿上漢服,頭戴漢冠,一招一式,不厭其煩地跟著老師們學。回到家,還讓孩子從網上下載了這方面的資料認真閱讀。70歲的王昭柱,獨自呆在悶熱的房間里一泡就是半宿,可是為了傳承好這一傳統文化,他沒有叫過苦,喊過累。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唐村鎮在唐村礦廣場舉辦了鄉飲酒禮文化活動。王昭柱帶領其他“介、賓”,嫻熟地完成了“迎賓、升堂、入席、落座到讀律、宴飲、禮畢送客”等規定程式。儀式莊嚴隆重,表演大氣從容,受到群眾的熱烈稱贊。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王昭柱,像一頭不知疲倦的老黃牛,不圖名利,不圖回報,用退而不休的實際行動,為家鄉的穩定發展,無私地做著貢獻。
責任編輯:趙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