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不是廚師長要淘汰廢塑料箱子,我們或許還不知道有這樣一位老兵,一位行政大廚默默的為空巢老人、殘疾人等義務理發10余載。
他就是楊淑忠,1965年出生,是國網日照供電公司健康食堂的一名廚師,也是老人們嘴里的“剃頭師傅”。工作時,他一絲不茍、兢兢業業,空閑時,他騎著三輪車,手提塑料箱,走遍老家的大街小巷,為殘疾人、孤寡老人免費理發。
1 因母一句話,事業高峰期,他返鄉盡孝
時光倒退到1983年底,十幾歲的楊淑忠只身一人來到河南入伍當兵,由于踏實肯干,3年間從炊事員變身為炊事班長,并成為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1990年退伍后,憑借著在部隊練就的高超的烹飪技術在河南安陽成為響當當的“行政大廚”,掌管著近百人的團隊。“90年代,我每月的工資都在3000多元吧,年薪相當于現在30萬吧,事業順風順水。”說起往事,靦腆的楊淑忠打開了話匣子。
百善孝為先,羊羔跪乳,烏鴉反哺。2005年,母親身體不適,楊淑忠與妻子回鄉看望,年邁的母親一句“孩子,你得回來啊”讓楊淑忠毅然決然的放棄了如日中天的事業,選擇留在老家孝敬雙親。 “從頭開始挺難的,樓房、人脈什么的都在那邊,回來落差太大了。”他回憶說,但是老話也講父母在,不遠游,看著雙親安享晚年,他心里覺得挺值的。
提起楊淑忠孝敬父母的事,街坊鄰居沒有不點贊的,“他是真孝順啊,一年四季給他母親洗澡,很多閨女都做不到的,他做到了。”一有空閑就回家看望,送吃送喝,洗衣做飯,拉呱聊天。都說愛情里最長情的告白就是陪伴,其實在父母身邊最真實的孝順依然是陪伴。
2 為父剃頭行善舉 走街串巷 他義務理發10余載
“孝”字啟發行善舉。2006年夏天,楊淑忠父親出門溜達鍛煉,由于路面濕滑,不小心摔倒在地,需臥床休養,所有飲食起居都落在楊淑忠身上。夏日炎炎,看著父親頭發長了沒法出門,他急在心里,就自己拿著推子琢磨著給父親理。正是給父親剃頭的經歷,讓他聯想到了眾多殘疾人、孤寡老人,父親尚且如此,那些行動不便的老人是怎么理發的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想到許多老人腿腳不利索不能起身出門理發,他夜不能寐。說干就干,他用自己的積蓄買了2把推子、一把剃須刀、吹風機、圍布,正式當起了“剃頭師傅”。
“剛開始理得不好,就在自己村里給老人推推,他們也不嫌棄。”楊淑忠樸實的說。每逢休息日,他都穿梭在村子里,哪里有老人需要,哪里就有他支攤的身影。“我們村近4000口人,剛開始他就是給本村的人理,慢慢的也到別的村里去獻愛心,當活雷鋒。”80歲的楊善左老人告訴記者,現在吃喝不愁了,就是這些小事愁人,兒女不在身邊的,也都指望不上,楊淑忠的行為暖了老人的心,不僅省錢省力還省心。
隨著服務人數的增多,手藝也越來越嫻熟,鄰村來找他理發的也不少,他發現老年群體對理發的需求很大。2014年他開始走街串巷,沿街理發。當前很多農村土地多被流轉征用,青壯勞力都出去打工,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和孩子。有的村里沒有理發店,去一次鎮里要走半個多小時,而且鎮里的理發店都比較“洋氣”,根本不愿意接待老年人。有的老人也心疼錢,剪一次發要五元錢,可能就是他們一天的生活費。81歲的惠西葉是個老黨員,他說“很多老人只有夏天才洗澡,人家理發的嫌臟,不愿意給老人理,淑忠這孩子不嫌臟不嫌累的,解決了我們的大難題。”據老人介紹,之前楊淑忠沒來理發的時候,都是幾個老人互相搭伙,有手巧的給別人理得好,有手笨的,理得就跟麥茬似的。
楊淑忠是個心細的人,每次給老人理完頭發都用爽身粉給老人擦擦脖子,怕毛發竄進衣服里,一年下來爽身粉不知道用了多少盒。用過的剃刀都用酒精認真消毒,毛巾干凈整潔。遇到耳朵聾的老人,他也幫著掏掏耳朵,剪剪鼻毛,每一個動作都小心翼翼。
由于經常理發,周邊村里幾個老人,誰該理發了,這次少了誰,楊淑忠心里都有個數。“上次就沒見著老王,也不知道他竄到哪里去了。”說話間,“老王”蹣跚著從胡同里出來了,楊淑忠嘴里的“老王”,小時候得過大腦炎,言語不清,直流口水,平時靠撿廢品為生,從來沒有像樣理過發。有次楊淑忠碰見后,苦口婆心連哄帶勸幫他理了發,一來二去結下深厚的感情,每次來村理發“老王”都來湊個熱鬧,也許在“老王”的心里楊淑忠早已是自己的親人。由于無法用語言表達,他總是艱難的笑著沖楊淑忠豎大拇指,也許這樣的贊美才是最樸實,最有力量的。
3 推己及人終成美德 歲月長河 他初心不改
回憶起第一次幫外村老人理發,許多老人并不買賬,甚至冷言冷語。“當時去的是后村漢皋陸,老人都沒見過我,都以為我是個騙子。”雖然他的善舉不被理解,但在他的真誠打動下,老人慢慢接受了他的免費服務。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93歲的老大爺,他特別愛惜他的胡子,在給他修理胡子的時候,他不讓我動胡子的長度,只修理邊角。給他修完之后,他照鏡子足足看了5分鐘非常滿意,并讓我下次路過的時候再幫他修。”說起這位耄耋的老大爺,楊淑忠內心還有些遺憾,他告訴記者,等他第二次再去到老人家里的時候,老人已經離世了。想到能讓老人臨終前有個良好的形象,他心里也挺寬慰的。
理發的過程中,楊淑忠與老人們漸漸建立感情,他既是朋友又似兒子,老人們也跟他說說體己話,他也會跟老人講講衛生知識,新農村、新風尚,講講外面的世界,老人們聽的津津有味,儀態安詳。在楊淑忠眼里這些老人就跟自己的父母一樣,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孝,孝敬別人的父母也是孝。楊淑忠說:“只要我身體還能干得動,我就一定會堅持下去。”
平常他一天要給40多個老人理發,而進入臘月,剪發次數能達60人次,一站就是一天,有的時候連飯都顧不上吃,有的老人心疼他,說理了這么多年發分文不取,過意不去,非要給楊淑忠錢,他都婉言謝絕。“給他們理發從來沒想過也收錢,以前沒收過,以后更不會收,我就是覺得給他們理發心里也很快樂。”這些年來,他的身影留在了陳疃、西湖、后村等鎮,共為老人理發不計其數,成為當地有名的“剃頭師傅”。談起未來的打算,他希望有機會能學習更多更專業的理發技能,也能為鄉村里的老太太剪剪發。
花開春光無限,人善幸福有期。從軍人到行政大廚再到“剃頭師傅”,楊淑忠的每一個角色都完成的一絲不茍。情暖空巢老人,他修剪的不僅老人們的頭發,更撫慰空巢老人孤寂的心靈。
越平凡,越發不凡,他的孝,貴在堅持,貴在體貼入微。他用看似平凡的舉動,架起了一座座沒有血緣關系的連心橋,彰顯了人間的大孝大愛。
責任編輯:趙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