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軍人成獻血狀元
吳勇,男,1971年3月生,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大王莊鎮人,現任萊蕪市萊城區機關事務管理局辦公室主任,萊蕪市義工協會執行會長。1989年參軍,部隊四年,受嘉獎四次,并光榮地入了黨。1994年退伍,在萊城區機關事務管理局從事安全保衛工作,帶領科室創造了連續19年無重大責任事故和重大案件的佳績,兩次榮立三等功。2013年擔任局辦公室主任,科室被評為全區優秀服務窗口單位。

吳勇,男,1971年3月生,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大王莊鎮人,現任萊蕪市萊城區機關事務管理局辦公室主任,萊蕪市義工協會執行會長。1989年參軍,部隊四年,受嘉獎四次,并光榮地入了黨。1994年退伍,在萊城區機關事務管理局從事安全保衛工作,帶領科室創造了連續19年無重大責任事故和重大案件的佳績,兩次榮立三等功。2013年擔任局辦公室主任,科室被評為全區優秀服務窗口單位。
吳勇出生于一個軍人家庭,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十八歲那年,他懷揣著純真的軍旅夢應征入伍;多年來,他堅持義務獻血140多次,累計獻血20萬毫升,用自己的鮮血救助了許多未曾謀面的“陌生人”;他直接參與救濟的人員多達三百余人,捐物上百件,捐款八萬多元,而他本人過得并不富裕,妻子下崗在家,他是全家唯一的經濟來源。很多人覺得他傻,但他卻認為: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理應有這樣一種“傻子精神”,也只有這樣,才能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他就是萊城區機關事務管理局辦公室主任——吳勇。
吳勇的父親年輕時當過兵,立過功,他常教導兒子一定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受家庭環境的熏陶,吳勇從小特別愛看英雄電影,并從小就立下了“忠誠報國,奉獻社會”的志向,向往著像電影中的英雄那樣,為國家、為社會奉獻自己的力量。
1994年9月,吳勇從部隊退伍到萊城區機關事務管理局保衛科工作。當時,市場經濟大潮剛剛興起,很多戰友選擇了下海經商,有的選擇考取軍校,對于這些,吳勇并不眼紅。他說,我在部隊是個兵,回到基層同樣是個兵,組織需要我到哪里去,我就要堅決服從命令。
2009年,吳勇到苗山三村掛職副書記。“我始終記得毛主席的那句話,到農村去,那里大有可為。在去苗山三村前的那天晚上,我興奮地一晚都沒合眼!绷赀^去了,回憶起到基層的掛職經歷,吳勇仍掩飾不住內心的興奮。來到苗山三村,他脫下西裝,換上布鞋,一頭扎進了忙碌的農田當中。期間,吳勇發現村里有位老黨員生活十分拮據,他便拿出自己的工資補貼老人,并向老人承諾要一直資助到他離世。至今,他一直在堅守著這個承諾。
2012年,吳勇被派到天成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任督導聯絡員。這份差事說輕不輕,說重不重,吳勇本可以簡單的做好企業與單位的聯絡工作,其它的事情則大可不必過分操心,但天生愛管“閑”事的他卻怎么也閑不下來。來到企業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全廠職工開了一次大會,從企業政策到法律法規,事無巨細地為全廠職工答疑解惑,廠里的職工都開玩笑地稱他為“吳廠長”。期間,吳勇救助殘疾職工四十余人次,捐款捐物近2萬元,這筆錢相當于他半年多的工資,回到單位后,同事們都跟他開玩笑:“你這個聯絡員干的,自己沒啥好處不說,還搭上了半年多的工資!倍鴮@樣的玩笑話,吳勇總是一笑了之:“習慣了,大家也是替我覺得心疼。職工們工作不容易,身體狀況又不好,我是聯絡員,我不幫誰幫。”
2013年,因為工作需要,吳勇被調整到萊城區機關事務管理局辦公室工作。吳勇始終堅持愛崗敬業的本色,不怕臟、不怕累、不怕煩,為領導做好服務,為機關做好服務,為基層做好服務,為群眾做好服務,獲得了全區上下的一致好評,其所在科室也被評為全區先進服務窗口單位。
吳勇身高一米八,體重卻不足160斤,初見他的人都覺得他身體瘦削,但他卻常年堅持獻血。作為我市血站的成分血捐獻者,他必須做好隨時準備捐獻血液的準備,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他十分重視鍛煉增強身體素質,從不吸煙,為了保證血液質量,2009年他連酒也戒了。
目前,吳勇累計獻血140多次,獻血量20萬毫升,相當于獻出了一個正常成年人體內血液總量的50多倍,被稱為我市的獻血狀元。吳勇如此“癡迷”于獻血,與他當兵時的經歷有關。
1989年冬,是吳勇在外地度過的第一個冬天,而且還是在遠離家鄉的上海。南方的濕冷氣候讓這個剛剛年滿18歲的山東小伙多少有些不太適應,加之新兵連高強度的軍事訓練,思念家鄉與親人的心情也逐漸漫上了心頭。這一天,訓練之余,他再次想起了故鄉的家人。而正當他沉浸在思鄉的無限遐想當中時,他所在連隊突然接到了醫院的一個求助電話。一位家住海島的女中學生突患重病,大量失血,生命垂危,急需輸血。病情就是命令,沒有經過任何考慮,吳勇快步踏上了趕往醫院的卡車。
來到醫院后,經過檢測,吳勇和另外七名戰士的血型與患者相匹配。未經多想,他第一個坐到了輸血窗口,“大夫,抽俺的,俺身體好,多抽點,沒事。”受當時的條件所限,獻血就是用粗大針管從獻血者胳膊上直接抽取血液再注射到病人體內。看著自己的血液緩緩地流入患者體內,年僅十八歲的吳勇沒有絲毫的驚慌,而是會心地笑了。自己的血液也能夠救助他人,從此,吳勇走上了無償獻血的道路。
退伍參加工作后,單位組織無償獻血,每次吳勇都是第一個報名,獻血量也由一年一次、每次200毫升逐,步增加到一年2-4次、每次400毫升。后來,他覺得僅僅靠單位組織的無償獻血并不能夠最大限度救助他人,他又開始參加成分血的捐獻,每次800-1600毫升,每年捐獻次數高達10-15次。
有一次,他接到血站的通知,稱有一位病重的老人急需成分血,讓他第二天一早趕到血站獻血。但當第二天他早早趕到血站時,醫院卻打來電話告之老人去世了。這件事對吳勇觸動很大,事后他回憶說,自己當時甚至有了很深的負疚感,他固執地認為,如果自己能夠早點趕到血站,老人或許就不會離去了。
從那以后,他變得更加“瘋狂”,只要有人需要血源,他就會第一時間出現在血站。由于捐獻成分血是血站按照病人的需要,由血站隨時通知獻血者,獻血者接到應急通知后,不管刮風下雨,不管白天黑夜,必須在規定時間趕到。每次接到通知,吳勇或是騎著自行車,或是打車,都能提前趕到。在2004年全市骨髓捐獻志愿活動中,他第一個報名采取了血樣,成為了光榮的骨髓捐獻志愿者。很多人對此不理解,甚至他的家人也怕他的身子骨吃不消,多次提醒他要注意身體。每到這時,吳勇總會拿出自己的“獻血理論”:“這人就是得多獻血才行,要不這造血系統就老化了,我這樣獻血,一來能夠幫助有需要的人,再者,對自己的身體也有好處嘛!
吳勇多次被評為全市無償獻血先進個人,并榮獲全國無償獻血金質獎、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全國無償獻血特別促進獎等榮譽。而這些,吳勇并不放在心上,他更看重的,是自己的鮮血,減輕了病人的負擔,給別人送去生的希望!暗任矣袝r間的時候,就去周游全國,每到一個地方,就要捐獻一次血液,用自己的愛心來丈量人生,用自己的鮮血去照亮世界。 ”吳勇說。
吳勇走在大街上總是閑不住,甚至有些心不在焉,他的眼睛總是盯著路邊,看看有沒有一些沿街乞討人員,一旦看到一個,就會趕快跑上去,給人家十塊八塊的,或者是買些快餐給他們吃。有關假乞討的新聞,吳勇并非不知道,對吳勇做過提醒勸誡的同事朋友也不在少數,但他還是一如既往進行著捐助。他覺得,乞討者在路邊乞討已經非常不容易了,自己獻一份愛心,理所應當。
吳勇的家庭并不富裕,妻子下崗待業,女兒正在上學,還要還房貸,花錢的項目不在少數,而且他的父親二十一年前就已經去世,母親也沒有任何的經濟來源?删褪沁@樣一個日常生活都略顯拮據的家庭,在慈善事業上卻毫不吝嗇。
1999年,吳勇得知雪野東站村有兩位老復員軍人年老多病、生活困難,他立即拿出300多元錢,買了面粉、大米、花生油等慰問品給他們送去,而那時吳勇的工資還不到千元;2003年,當他從媒體上得知某小學生身患白血病需要巨額醫療費時,又馬上給她送去了500元;2008年汶川地震,他積極報名參加了省抗震救災志愿者隊伍,隨時準備奔赴抗災一線,并向災區捐款2000元;2010年他再次向玉樹災區捐款500元……
多少年來,他自己直接參與救助的人員大約有四百多人,捐物上百件,捐款十萬多元。而這些錢都是從他的工資和榮譽獎勵甚至是獻血補助中積攢出來的。十萬元,對有些人來說,可能只是個微不足道的數字,但對于吳勇來說,十萬元,他可以給自己買輛汽車,可以為家人裝飾一下新房,甚至可以為老母親買上一份保險。
很多時候,吳勇也想過放棄,他也曾被家人不理解,也曾遭到他人甚至是受捐助者的非議;吳勇有時候也會想,自己這么做到底是為了什么?但隨著捐款次數的一次次增多,與困難群眾越來越熟悉,這些疑惑也就都迎刃而解了:“人來到這個世界就應該活得有價值,不只是會索取,還應該講奉獻。雖然我不富裕,但我精神富有,我生活得很充實、很快樂、很知足,以后再遇到需要幫助的人,我還會義無反顧地救助他們!
做慈善,吳勇做得已經夠多夠好了,但是他覺得,這還遠遠不夠,上善若水,大愛無疆。他還打算在慈善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長。
每逢假期,當大家都選擇帶著家人外出旅行時,吳勇則又收拾好自己的行囊,他又要去外地獻血了。從2009年3月到2010年11月,不到兩年的時間里,他利用自費的方式在全省17地市進行了無償獻血。
2008年秋天,他參加了萊蕪市義工協會。9年來,無論是假日雙休,還是嚴寒酷暑,無論偏遠山區,還是市區工礦,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從一名普通義工成長為義工協會執行會長,他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和團隊作用,身體力行,幫助弱勢群體,服務公益事業,最大限度地發揮著自己的光和熱。
從參加工作開始,吳勇已經很久沒有在家過過自己的生日了,但是2012年生日那天,他卻沒有選擇外出,而是安靜地呆在家里,這不禁讓他的妻子有些好奇。果不其然,臨近中午,吳勇笑呵呵地來到了妻子跟前說“今天是我生日,我想捐獻自己的眼角膜,過個有意義的生日”。“堅決不行!”想法一經提出,就受到了妻子的強烈反對。對于妻子這樣的反應,吳勇并不意外,他搓了搓自己略顯滄桑的雙手,開始了又一次的勸說工作!斑@是做慈善,你想想,這人到時候一走,那就是具空皮囊,有什么用處呢?還不如把自己有用的器官給捐獻出去……”看著丈夫這堅定的態度,吳勇的妻子也沒再多說什么。就這樣,在2012年生日的這一天,在妻子的陪伴下,吳勇來到市紅十字會,簽下了眼角膜捐獻登記書,成為了一名眼角膜捐獻志愿者,他要用自己的眼角膜為他人送去光明,讓生命永恒。
吳勇認為,自己在慈善的路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慈善事業永遠不會結束,只要身體條件允許,他還要堅持無償獻血,真心實意地為國家、為人民再奉獻。
責任編輯:趙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