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榮華,男,76歲,河口區六合街道河安社區居民。
十多年前,韓榮華從河口區廣播電視局退休后,受聘于河口區住建局從事宣傳寫作。但是,他沒有安于辦公室案頭前,而是每天都隨身帶著十多斤重的照相機和攝像機,跟隨當地“清欠辦”工作人員到工地調查情況,幫農民工討薪。“背著相機,有什么新聞就能隨時拍下來。”韓榮華說著去推一輛銹跡斑斑的自行車。這輛跟隨他十多年的自行車幾乎跑遍了河口區近幾年新建的工地,因此大部分農民工都認識這位老人。
至今,河口區河口街道西五村的邢月迎仍記得五年前韓榮華幫他討薪的過程。“那是2012年2月8日,我們20多個人干了活,老板拖欠著工資一直不給,我們就來找‘清欠辦’幫忙。‘清欠辦’的工作人員都外出開會不在,我們都不愿走就坐在樓前臺階上等。沒人理會我們時,韓榮華主動把我們領到了他的辦公室。”邢月迎回憶說,韓榮華當時給他們倒了茶,坐到他們對面了解他們的情況。“沒想到他那么客氣地接待我們,我們就像找到了‘救星’。他把我們的情況轉給‘清欠辦’后,幫我們討回了近5萬元的欠款。”
有一年冬天,韓榮華到工地上采訪,12名農民工哭著跟他說起一個包工頭帶著工程款跑路的消息,他們每人3000多元的血汗錢都不知道該找誰幫忙要。他聽后很生氣,就及時跟“清欠辦”匯報,并主動跟著工作人員日夜兼程跑到了桓臺縣。“在當地‘清欠辦’協助下,我們找到了包工頭,剛開始包工頭不承認,說工程款還沒結下來,我就給他看我攝像機里我拍的畫面,那個包工頭終于認錯,如數給12名農民工支付了4萬元工資。”
還有一次在幫農民工討薪的過程中,他去找包工頭了解情況時,包工頭對他惡狠狠地說:“你要是再想幫干活的這些人說話,我就把你的攝像機砸了。”“包工頭看我可能是個老頭,好欺負,可是我不怕他,理直氣壯地對他說,‘那都是這些人的血汗錢,你要是不還錢,我就給你把錄下的內容報道出去。你再發狠,我就打110’。我邊說邊掏手機,他害怕了,他擔心我報道出去后會被趕出河口區的建筑市場。”韓榮華說,他相信“正義的力量”。
十多年來,韓榮華協助“清欠辦”為1000余名農民工討薪300多萬元,名聲越來越大,不斷有討薪的農民工主動找上門來。“大部分討薪的農民工都是干了一年的活兒等著拿錢回家過春節的,家里老人、孩子都等著,我不幫他們心里過意不去。”韓榮華的事跡被當地媒體和省級媒體《齊魯晚報》進行過專欄報道。
責任編輯:趙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