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山東百折不彎的那棵草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牧草專家盛亦兵雖罹患重病,仍堅守科研,為山東“糧改飼”做出了重要貢獻,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株百折不彎的“勁草”精神。
疾風知勁草,孱軀若磐松。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牧草專家盛亦兵雖罹患重病,仍堅守科研,為山東“糧改飼”做出了重要貢獻,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株百折不彎的“勁草”精神。

盛亦兵(右)在汶上老孟農場為農場負責人做苜蓿栽培技術指導

盛亦兵走在他的紫花苜蓿試驗田
盛亦兵于1985年從山東農業大學農學系畢業后,來到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工作,選擇了牧草這個當初冷門的小學科。當時,他參加東營利津縣的黃河三角洲萬畝草場建設項目,在風吹黃沙讓人睜不開眼的鹽堿地里摸爬滾打,吃住都在村民家里,一天三頓蘿卜咸菜,每天都要步行五六公里到草地做定點觀測。就是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盛亦兵沒有退縮,硬是堅持了下來。這一堅持就是32年。盛亦兵始終傾情牧草,迷戀其中,堅持把“冷板凳坐熱”,即使在科研條件最艱苦、單位發不出工資的最困難時期,也從未動搖或間斷過。他的黃河三角洲鹽堿地人工草場項目開啟了生物改堿的先河。他倡導把苜蓿作為作物,并率先在農區開展優質牧草規模化種植試驗。他最早提出黃淮海地區苜蓿避雨錯時刈割理念,并東奔西走宣傳推廣。他帶領團隊育成紫花苜蓿、大芻草等優質牧草品種6個,打破了山東省沒有自主選育牧草品種的歷史,并獲得首屆中國草業科技獎和省科技進步獎,在牧草這個“小學科”里闖出一片“大天地”。
就在科研條件剛有所改善、正準備帶領創新團隊大干一場的時候,厄運突然降臨。2008年8月,盛亦兵被查出不幸身患巨大腹膜后脂肪肉瘤,復發時轉為罕見的去分化型惡性腫瘤,據醫學統計五年生存率不足50%。但盛亦兵樂觀面對,甚至用自己的樂觀精神感染病友和家人。截至目前,九年來他先后做過六次大手術,切除了右腎、三分之二的小腸、部分腰大肌和腹壁,以至于必須隨身攜帶腎造瘺引流袋向外導流排泄物,每隔不到半小時就需要喝一口水,以維持生命。手術時,同事去看他,躺在病床上的他最關心的還是牧草科研和他的牧草團隊。別人勸他別這么拼了,他卻說“如果躺在床上什么都不做,這跟死了有什么區別?”術后稍有些力氣,他便又一頭鉆進試驗田開展牧草研究,守護著他鐘愛的牧草事業。患病期間,他承擔了國家牧草產業體系在山東設立的第一個試驗站建站任務。在他推動下,現在山東省牧草種植面積達到169萬畝,其中苜蓿種植面積39萬畝,苜蓿草產品加工企業10家,設計生產能力達到200萬噸,全省牧草產業化鏈條初具規模。他心里始終裝著農民,一年到頭拖著羸弱的身軀奔波在田間地頭,示范推廣牧草種植技術。截至目前,他的自主創新成果已累計推廣1000多萬畝,創造了近十億元的社會經濟效益。他不知道自己何時倒下,但只要還有一口氣,研究牧草就不會停止。
盛亦兵德藝雙馨,做人品格高尚。病魔面前,他是永不屈服的斗士;牧草面前,他是癡迷科研的“園丁”;團隊成員面前,他是舉人過肩的“人梯”,是良師更是益友。當前,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牧草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春天。面對機遇和責任,盛亦兵和他的牧草創新團隊一刻也不敢懈怠,在創新路上與時間賽跑,隨時都在向著明天進發!
責任編輯:王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