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3歲時離開生身母親,投入了一個沒有血緣關系母親的懷抱。
他,花3000元從濟南省立醫院購買了專制的輪椅,和沒有血緣關系的母親一起到淄博打工。
他,今年56歲,孑身一人,一切為了照顧沒有血緣關系的母親。
他叫范守安,翟鎮近格莊村一位普通的村民。1962年的冬天,家住山東齊河的范守安隨著母親和哥哥,逃荒到新泰市翟鎮近格莊村,當時正值隆冬時節,熱心的近格莊村民范貴路一家看到娘仨可憐,便收留了她們。為了不給本就貧困的家庭增加負擔,范守安的母親和哥哥只好忍痛割愛把年幼的范守安留在近格莊村,母子兩人踏上了返鄉的路途。
范貴路是位參加過解放戰爭的老革命,經過戰火洗滌的他,帶著傷殘的身體榮歸故里。成家立業這么多年,為了精心照顧范守安一直沒有要自己的孩子,對待范守安就像照顧自己的親生孩子一樣,精心呵護,使范守安度過了純真歡樂的童年時代。
范貴路是位倔強的老人,做為傷殘軍人,他沒有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即使在家庭極度困難的情況下,他都始終保持著一個老軍人的剛正與率直。受困難家庭的條件所限制,范守安只上到小學便輟學回家與范貴路一道支撐著貧困的家庭。
范守安18歲的時候,老家的哥哥來找到他,想讓他回去一家團聚,但他認為,養父母盡心盡力將他撫養長大,他們年紀大了,到了他回報孝順他們的時候了,比起生身父母,他覺得這里更需要他,這里才是他的家,他拒絕了哥哥的好意,開始逐漸挑起家庭的重擔。
2000年范貴路不幸因病去世,本就貧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為了既能照顧年邁的母親,又能減輕家庭負擔,范守安只好花錢顧人照看相依為命的母親,自己只身走上了外出打工的行列。外出打工的他,身體在外,心里卻始終裝著哺育他的母親,三天兩頭打電話詢問老人的身體和生活情況,每隔一個月都要風塵仆仆地趕回家中看望老人,給老人購買她喜歡吃的食品和鞋帽衣服等。2008年,年近80歲的張成英老人,由于年事已高,不幸身患重病,長年臥床不起。范守安心急如焚,四處尋醫問藥,跑遍了省內各處醫院,花光了家里的積蓄。為了方便母親的起居生活,范守安花了3000元錢從濟南省立醫院定制了專門輪椅,每天早晨起來范守安給母親穿衣戴帽,梳頭洗臉,端屎端尿,把母親抱到輪椅上,推到院內曬太陽,然后自己生火做飯,一口一口地將飯喂到母親嘴里。守在家里照顧母親固然重要,但沉重的家庭負擔是不得不面對的客觀現實,范守安放心不下家里的母親,也不可能將母親托付給其他人。為此,范守安毅然推著輪椅和母親一道,又一次開始了到淄博外出打工的艱難歲月。
帶著上了歲數的母親外出打工,總也不是長久之計,范守安思量前后,主動放棄了外出打工掙錢多的想法。為了便于照顧母親,他只好一早起來先照顧母親吃飯,然后到附近的勞務市場上干些離家近的零碎活,雖然工錢少,但總能及時的照顧到母親。不管是烈日當頭還是刮風下雨、三九嚴寒,每天中午準時回到家里為母親洗衣做飯,從未間斷。雖然長期臥床,但由于他盡心盡力的照顧,直到2016年母親去世的時候,她身上沒有一點毛病,沒有一點褥瘡,走的很安詳。
范守安人緣好,每逢鄰居家里有事,他總是忙前忙后,像自己的事一樣盡心盡力。他遇到了困難,鄰居們也都時常跑來和他一起照顧母親。每天照顧母親—打工掙錢—照顧母親,就是他生活的全部,他一直都沒有成家,也許他那心底永久不泯的愛能夠詮釋其中的真諦。
人生的路既短暫又漫長,然而充滿愛心的路永無止境。因為在范守安的心里愛是無形的,愛是永恒的。
責任編輯:趙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