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誠為醫23載
醫生這個職業是光榮而又高尚的,它不僅能醫好患者的病,解除疾病對人的折磨,而且還能醫心,在精神上給人安慰,所以選擇了這個職業就意味著,既要有精專的職業能力,也要有一顆無私奉獻的心,才能全身心地為病患服務。
精誠為醫23載的“良心醫生”
王紹征,男,1968年8月出生,淄川區中醫院醫師。23年來,他勤勤懇懇地奉獻,年門診量達10000余人次,“良醫”的口碑也傳遍千家萬戶。在他的帶領下,已建成的康復醫學科已經成為了淄博市重點專科,默默為淄川及周邊地區的群眾服務了5年有余,年收住院達1萬余人次,給予眾多康復患者新的希望。2017年,入選“淄博好人榜”。
醫生這個職業是光榮而又高尚的,它不僅能醫好患者的病,解除疾病對人的折磨,而且還能醫心,在精神上給人安慰,所以選擇了這個職業就意味著,既要有精專的職業能力,也要有一顆無私奉獻的心,才能全身心地為病患服務。

每天,王紹征都奔忙在病房和康復場地內,親自給病人做康復指導,制定康復方案。看到病人在這里站起來、走出去,回到正常生活中是他最激動最開心的事

每天,王紹征都奔忙在病房和康復場地內,親自給病人做康復指導,制定康復方案。看到病人在這里站起來、走出去,回到正常生活中是他最激動最開心的事
能舍一家老小,成就一個重點專科
“主任,嫂子來送飯了!”一聲呼喊穿過康復大廳,“知道了,放在辦公室吧!”幾乎每天康復大廳都能傳來著熟悉的對話,埋頭苦干的王紹征,要不就是在調試機器,要不就是在照顧病患。
作為淄川區中醫院重點建設專科的領頭人,王紹征親自拿起扳手、螺絲刀,從安裝康復器械著手,親力親為,生怕有一絲差錯。當時康復醫學科的建設中,無論硬件軟件建設都屬于盲區,既沒有現成的設備,也沒有足夠的醫護人員,任務繁多,擔子重。為了能把這個新興科室建設完備,他全身心投到科室建設上,挑起重擔,一方面親自外出考察康復設備,與多家器械商對比,結合臨床需要反復思索,最終決定引進相關康復設備;另一方面,他自知康復專業屬于綜合性學科,業余時間除了做病房夜班的聽班工作,就是挑燈夜讀,不斷豐富自己的康復知識,全然顧不上家中的老婆孩子。王主任的愛人經常到康復科里送飯,看著終日忙碌的丈夫,她既心疼又無奈,半開玩笑地說“直接賣給科里了”。
寒來暑往,一個個披星戴月的拼搏日月,終于換來了今日的成績:一個繁榮發展、前景廣闊的康復醫學科!近幾年來科室發展突飛猛進,逐步擴建至建筑面積4600多平方米的綜合康復樓,設有4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康復大廳和中醫傳統治療室,開放床位75張,成立了淄川區殘疾人康復中心,成為服務于本區70萬人口并向外輻射周邊縣市,形成具有一定影響力中西醫結合的臨床康復基地,被評定為淄博市康復定點醫療機構,同時在他的帶領下兒童康復方面取得成效,成為淄博腦癱兒童康復定點訓練機構。康復醫學科自建成后連續5年被評為淄川區中醫院“先進科室”,成功通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二甲評審,現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特色專科。

每天,王紹征都奔忙在病房和康復場地內,親自給病人做康復指導,制定康復方案。看到病人在這里站起來、走出去,回到正常生活中是他最激動最開心的事

王紹征和他帶領的團隊在凝聚著他們心血與汗水的康復樓前集體合影
設立愛心天地,釋放一顆愛心
2015年夏,小兒腦癱患者(昊昊)入住中醫院,多年來,他的家人帶著他四處就醫病情并無進展,還債臺高筑。然而禍不單行,他的姐姐又不幸罹患脊髓灰質炎,王紹征得知后,立即組織社會愛心人士和同事為其設立愛心捐助箱,成立了科室的“愛心天地”,并首次為小昊昊捐款5000余元,為其解決了燃眉之急,昊昊的姐姐也得到了有效的救治。
“愛心天地”成為科里的愛心平臺,為貧困患者籌資捐物。王紹征身先示范,先后捐助了三個腦癱患兒的家庭,帶動了一大批醫護人員奉獻愛心,患者家屬逢人都說王主任已經不單單是個大夫了,真是個好人啊!

中醫藥適宜技術指導(黑旺衛生院)

2013年春節,王紹征和同事們收到病人親自撰寫的書法作品
淡泊名利心,無悔奉獻情
曾經有人問過他:“你這么沒日沒夜地付出,既沒有換來可觀的收入,也沒有當上多大的官,圖的是啥?”他笑著說:“圖的是兩顆紅心,一顆愛心,一顆良心。”從這句擲地有聲的回答中便能表現出他的人生準則和職業操守,也可以看出王紹征是一個真正用心去行醫的好大夫。由于他不辭辛苦、踏實認真的工作態度,以及細致耐心、和善友愛的服務精神,醫院領導和各科同事都對他豎起了大拇指。
20多年來,王紹征一直執著堅定地秉承著自己的原則: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對生命負責,在這個神圣的崗位上,良心遠比技巧重要的多。他以令人敬佩的學術勇氣和精一行專一行的探索精神給予了無數病人戰勝病魔的信心和力量!
責任編輯:王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