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里友善的"草根人物"
大大小小的事情她都認真對待,在社區環境、教育、宣傳等各個方面無不有她的身影,只要身體允許,她積極參加社區各項志愿活動,平時有什么新鮮想法,就和黨總支書記談談,很多點子都被社區采用。
丁月秀,女,1948年3月出生,回族,中共黨員,濟南市市中區濼源街道青年西路社區居民。
泉水成溪,靜靜的流淌著,數百年來作為濟南這座古老城市的標志吸引著人們,正如涓涓的泉水一般,生于斯長于斯的人們靜靜的散發著他們的特有的品質……出生于1948年3月的丁月秀是一名普通的退休黨員,自打退休那天起,便成了社區不拿工資的“工作人員”,她投身于社區公益活動中去,樂觀友善,充分發揮自身“愛管閑事”的特點,大大小小的事情她都認真對待,在社區環境、教育、宣傳等各個方面無不有她的身影,只要身體允許,她積極參加社區各項志愿活動,平時有什么新鮮想法,就和黨總支書記談談,很多點子都被社區采用。

看望社區老黨員
她退休不退崗,成了愛國的“擁軍大媽”
自退休進入社區的那一天起,她走上了與社區“同步”的愛國擁軍道路,社區每年開展走訪慰問干休所戰士的活動沒有一次缺少她的身影。有一次活動,在與戰士們的交談中,丁月秀了解到他們大多數都是一些80、90后的孩子,常年都不能回家,有時候就會特別想家。于是她就心生了一個想法,以后定期給戰士們縫補衣服、沒事就去和他們聊聊天,和他們聊聊自己的家鄉。每逢盛夏,她自費給戰士們購買風油精、清涼油、花露水等夏季用品,每逢小年,中秋等節日,丁月秀也會送去節日專屬的美食,小年送水餃,中秋送月餅,東西雖然不起眼,但是那份心意讓戰士們很是感動,漸漸的一聲聲的“丁大媽”就在戰士中間喊了起來。丁月秀聽到后也十分欣慰,這樣一堅持就是10多年,從未懈怠。

與失獨家庭游玩合影
她熱衷愛心幫扶,以友善溫暖社區
因為經常到社區“報到”,平時也了解到了社區內的一些困難黨員、群眾,孤寡老人,他們有的身患殘疾,有的患有重病,生活有些困難。上新街住著一個杜老太,癱瘓在床,自己沒有工作,孩子都是下崗失業,家庭困難。在一次跟隨社區走訪時,正值冬天,屋里還寒冷,床鋪和被褥都是破舊不堪。丁月秀當時便記在心里,后來她自己去商場買了暖水袋,枕巾被套等物品,送到了她的家里。還給杜老太說,“我以后常來看你,想吃什么就給我說,我捎來。”就這樣開始了結對的路程,說到做到,也真正的實現了自己的諾言。后來老人去世了,老人的孩子專門到丁月秀家,感謝她這段時間的幫助。
郝老師是家住徐家花園的一名黨員,又是軍烈屬家庭,沒有工作,身患尿毒癥,家里十分困難。丁月秀在參加組織生活的時候知道了這件事,于是主動和郝老師結對子,經常自己做些好吃的給她送去,冬天為她送去了暖手寶,夏天又送去了涼席等物品,想的細致周到,有空就陪她聊聊天,鼓勵她好好養病。郝老師的孩子因為需要打工掙錢,沒大有時間在家照顧她,于是丁月秀就帶著志愿者們去到她家打掃衛生,特別是冬天的時候,每逢下雪以后,都會來到她家,將門前的雪掃干凈。她說:“郝妹妹身體不好,有時候出來透透氣,就怕地滑,再出什么意外。”這些事讓郝老師的孩子十分感激,都記在了心里,一直都喊“丁姨”。在社區走訪時,郝老師說到丁月秀,時常落下感激的淚水。
社區孤寡老人崔老太今年92歲了,自己一個人住在一棟簡易樓里,最大的心愿就是有個人經常陪自己聊聊天。這時候丁月秀又出現在了崔老太的家中,丁月秀健談和開朗的性格,讓獨居的崔老太心情變得好了起來,她對崔老太說:“咱現在收入不少,想吃啥就吃啥,想干啥干啥,還有什么不開心,我這退休了,孩子也大了,孫子也不用我看,平時我沒事就來看看您,您要悶得慌了也給我打電話。”每逢傳統佳節,丁月秀一定會來到崔老太家,陪老人一塊過節,她知道老人最怕孤獨。這一堅持就是10多年,每年她和崔老太的合影記錄下了這份特殊的友誼。

她熟知各種政策,是社區移動的“政策宣傳欄”
丁月秀經常跟社區工作人員溝通,對社區的一些新政策和活動都了解,還堅持每天看報,看到重要的就剪下來,不明白的就跑到社區跟工作人員交流,日積月累,她腦子里就記下了。不僅如此,社區新政策還通過她擴大了知曉范圍,她成了社區的政策義務宣傳員。有時候社區通知剛準備貼出去,就已經有居民來電咨詢了,后來得知還是丁月秀宣傳的。
她關心下一代,是社區孩子們的知心奶奶
丁月秀的孫子當年在上新街小學上學的時候,她成為了家委會的成員,因此經常和社區聯系,后來也就加入了社區關工委。自從加入了這個隊伍后,她更加忙碌了,用她的話說就是:關心下一代,這不是個虛職,我們得為孩子們做點什么。她十分關心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培養,被孩子們親切的稱為“丁奶奶”,起初她帶著孫子和他的同學們組成了志愿活動小分隊,來到孤寡老人、勞動模范家中打掃衛生,在街邊鏟除小廣告等,這些義務勞動讓學生們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后來她孫子畢業了,她又帶著新一批的學生開展活動,這一批一批的堅持下來就是10多年。每年的六一兒童節她都陪著孩子們一塊過節,給孩子們購買學習用品,鼓勵孩子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有個小學生叫蔡晨,父親因為癌癥去世,醫療費花光了家里的積蓄還欠下了債;母親沒有正式工作一直在打零工,家里生活困難。孩子很懂事,不但學習好,還是班干部,因為經常參加義務勞動。丁月秀知道了她的這個情況,在蔡晨參加社區的公益活動時,她悄悄的把她叫到身邊,對她說:孩子,好好聽媽媽的話,用好成績來回報你媽媽。蔡晨會意的點點頭。此后,丁月秀自費給她購買了各種小禮物,比如文具,冬天的時候她給孩子買了手套,暖手寶。夏天的時候又買了一些防暑防蚊的物品。雖然這些東西不值錢,但是對于一個孩子來講,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丁月秀還經常跟蔡晨談心,讓原來比較內向的蔡晨逐漸的喜歡跟丁月秀說一些心事,成了她的“知心奶奶”。
她關注失獨家庭,是“一家人互助組”的一份子
有些獨生子女家庭,因意外或疾病失去了孩子,被稱為失獨家庭,這部分群體大多年齡都超過50歲,有的甚至孤身一人,特別值得關注,在社區成立“一家人互助組”以后,丁月秀又是第一個報名加入,她說:“我們家是獨生子女家庭,作為一個母親很能體會那種失去孩子的痛苦,我要幫助他們。”翟老師今年58歲,3年前孩子因為意外去世,夫妻倆一時間傷心欲絕,心情郁郁寡歡,特別是妻子久久不能走出來。丁月秀知道后,來到了翟老師的家中,經過一陣的聊天,她發現翟老師的妻子喜歡養犬,正好自己家里也有一只“白白”。于是,經常喊著翟老師的妻子出來一塊遛狗,起初各種推脫,后來在丁月秀的再三堅持下,答應了一塊出來遛狗,在這個過程中,丁月秀開朗的性格再一次影響到了翟老師的妻子,與丁月秀成為了好朋友,逐漸的走出了悲傷的陰影,積極的面對人生。翟老師看著妻子漸漸的開心起來,自己也能夠安心的去工作了,特別感激丁月秀這種無私的精神慰藉。
她樂觀積極,是鄰里矛盾的終結者
去年,丁月秀病倒了,被醫院確診為乳腺癌,起初得知自己患病后,心情沉重了一段時間,她想了很多,這個經常到社區“報到”的“草根人物”幾乎要與社區失聯了,做完手術后天天都在家待著,電話一直關機。在黨總支書記的安慰和鼓勵下,一個月后她又一次恢復了精氣神,雖然身體上還沒有完全恢復,但是讓我們又看到了那個活躍的“草根人物”。又恢復了那“愛管閑事”的性格。都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就在來社區的路上就碰上了胡同里的兩口子在鬧別扭吵架,一看丁月秀走來了,聲音小了些,丁月秀這時候走上前去,看了看男主人問:“小王,兩口子這是怎么了?”,小王沒有說話,只是臉上還掛著一臉的不愉快。她又看了小王的妻子小劉,說:“來給大娘說說,倆人為啥吵架啊?小劉看了看小王,委屈的把事情給丁月秀說了。原來,小王因為經常出差,經常不在家,小劉又因為看孩子不怎么出去工作,一個埋怨不著家,一個怪對方不關心孩子。丁月秀笑了笑說:“一個掙錢養家,一個貌美如花,一個在外打拼,一個在家看娃。”夫妻倆聽了以后笑了出來。丁月秀接著說:“你們這是多么和睦的一個家庭啊,還有啥不合的啊。小王在外工作也不容易,吃不好睡不好的。小劉在家看著孩子,這個年齡段就正式最頑皮的時候。都不容易。我們年輕那時候孩子都‘散養’了,現在孩子他媽看著多好啊。聽大媽話,別吵架了,好好聊聊吧。”夫妻倆相視一笑說:“大娘,您這么說,我們哪還打得起來啊。”三下五除二,來的路上就解決了這么一個小矛盾。
丁月秀沒做什么大事,她只是活躍在社區的一個“草根人物”,正如開篇所說到的,說的做的就如那涓涓的泉水,靜靜的又不失活潑。那爽朗的性格正如那清澈的泉水,干凈透明。她有幾本厚厚的相冊,上面是她跟社區里那些幫助過的人照片,她說:“以前在單位就是愛管閑事的人,退了休,改不了了,我文化不高,干不了什么大事,誰家需要著我的時候,我能幫上忙,就覺得挺滿足。”丁月秀在享受天倫之樂的同時,竭盡所能幫助了社區需要幫助的人,為大家服務,堅持了一個共產黨員的信仰,不僅在奉獻中實現了社會價值,也實現了個人的價值,更為社區樹立了一面鮮紅的旗幟。
責任編輯:王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