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老敬老為下一代立榜樣
在漫長的歲月中,以拳拳之心、眷眷之情,無怨無悔地侍奉于公婆身旁,給予她們無微不至的照料。她以實際行動為家庭其他成員做出了表率,贏得了單位同事和親朋好友的稱道,同時也塑造了一個“現代孝廉”的典范形象。
孟秀麗,女,1976年9月生人,是李田樓鎮人民政府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員,在工作時間里,她和別人一樣,忠實地履行工作職責。八小時之外,她默默無聞地恪守著“君子入則孝”、“事父母能竭其力”的人生格言,在漫長的歲月中,以拳拳之心、眷眷之情,無怨無悔地侍奉于公婆身旁,給予她們無微不至的照料。她以實際行動為家庭其他成員做出了表率,贏得了單位同事和親朋好友的稱道,同時也塑造了一個“現代孝廉”的典范形象。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是先輩們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孟秀麗就是這樣一個人,作為一名普通的子女、妻母,她為老人、家庭、工作付出的太多太多,用她自己的話來說:“我的生活就象一個陀螺,只要有力氣,我一定會快樂地轉下去。”正是這種想法,支撐她在這40幾年的歲月中默默地為老人付出,為家庭犧牲,為工作奉獻譜寫了一曲愛老敬老的頌歌。
孟秀麗自從結婚以來,都一直盡心盡責地照料公婆,做好身為兒媳應盡的責任,孝敬老人,關愛周圍的親人,關心照顧身為植物人的小叔子,這是不一般人所不能的,十幾年來如一日,沒有半句怨言。公公三年前因車禍受傷,導致高位截癱,生活不能自理。她常年堅持幫公公洗澡、擦身、洗頭、清潔被套、保持衣物干凈整潔;盡心盡責的照顧身為植物人的小叔子,每天都盡量做合家人口味的飯菜,婆婆最喜歡韭菜水餃,每到周末周日,不是包餃子,就是炸紅薯丸子,每次看著公婆和家人吃得開心,心里都非常高興。經常陪公公和婆婆說話、聊天,關心她們的情緒。因為一心照顧公婆,再加上工作,孩子還小需要照管,起初孟秀麗真陷入了迷茫,情感天平不知該傾向誰,面對白發蒼蒼的老人和自己的孩子丈夫,還有工作中的群眾。孟秀麗總覺得都難以割舍,考慮再三,孟秀麗決定三頭都不放棄。幾年來,照顧公婆的重擔一直壓在她的身上,她的付出換來了公婆的開心和哥哥姐姐的安心。這些事孟秀麗認為不值一提,她認為這是做子女的本份。她說:“孝順孝順,又要孝又要順,最關鍵還就是順。”幾年來,母親的身體健健康康;自己的孩子既學習好,又懂事孝順;工作也很出色,連續幾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


日常生活中孟秀麗對老人不厭其煩,照顧得井井有條。對待弟弟具有愛心和耐心。為家人們創建一個干凈、溫馨的環境。鄰居對孟秀麗一家的評價是:孝順老人,環境優美、空氣清新、干凈整潔;對老人生活照顧周到。孟秀麗的艱辛努力終于得到了回報,現在公公臉色紅潤,身體狀況良好。孟秀麗一直認為:人人都要老,要給下一代人做好榜樣,現在如何對老人,以后子女就可能會如何對待我們,人人都應該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尊敬。
在工作中她一心為民。參加工作多年來,一直視廣大群眾為親人,始終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時刻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心里裝著群眾,凡事想著群眾,一切為了群眾,一切為了婦女,甘做人民的“孺子牛”。自接任鎮婦聯工作以來,她憑著一腔熱血,無論是在寒風凜冽的嚴冬,還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走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暖百家心。竭盡全力為媳婦群眾辦實事,堅持不懈為群眾辦好事,把黨的溫暖撒向李田樓鎮千家萬戶中,把婦聯的關懷送進每一個困難婦女的心坎上,履行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以公樸的品格,譜寫了一曲一心為民的動人篇章。孟秀麗同志最大的特點是平凡而偉大。她沒有轟轟烈烈的偉業,也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她做的實事好事,件件貼近老百姓,樁樁為了老百姓,把婦女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為民解困作為第一要事,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作為婦女的娘家人,孟秀麗同志積極參與婦女兒童法律法規的執法檢查和監督,堅持依法維權、科學維權、源頭維權、社會維權,大力推進“維權行動計劃”,引導婦女通過理性合法的方式表達利益訴求,努力協助解決婦女兒童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五年來,她為幫助婦女兒童,足跡已遍布了全鎮各個角落,正是這看似平凡的小事,密切了黨和政府與群眾的血肉聯系,樹立了黨的婦女干部在群眾的良好形象,鞏固了黨的執政基礎,以實際行動為李田樓鎮婦女干部樹立了典范。
“責任”這個承載著多么深重意義的字眼,也是千百年傳頌的字眼,說著容易做到難,而孟秀麗不能說她是怎么的偉大,但她做到了“責任”。安守孝道,盡己所能,回報社會——這就是孟秀麗最大的心愿。
責任編輯:王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