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元生,男,1964年8月生人,青州市王墳鎮郭莊村村民,是一位淳樸憨厚的山里漢子。
1988年孫元生入贅郭莊村成為上門女婿。在岳父去世多年、岳母改嫁的情況下,孫元生十八年如一日,精心侍奉年事已高、臥床不起的岳祖母。這么多年來,無論多么苦、多么累,孫元生從來沒有抱怨過,他和妻子一起,為岳祖母晚年撐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照顧臥床不起的老人,是一件非常苦、非常累的工作,但是孫元生為老人做飯、清洗、用藥,從不嫌臟累,無論是在物質還是在精神上,都把老人照顧得無微不至,一個兒子能做的不能做的,孫元生全做到了。他用這種樸實無華的愛、無怨無悔的付出,換來了人們的敬仰與尊重,成為青州市弘揚孝道的楷模,被多家媒體爭相報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18年的堅守 書寫人間大愛
尊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經千年,代代相傳。作為一位平凡樸實的農民,孫元生以自己的無聲行動深刻詮釋了“孝”的含義。家庭合美時,他尊老愛幼,是出了名的孝子,榮登村里、鎮上的“孝心榜”,家遇變故時,他不離不棄,勇挑重擔,用十八年的精心守護,換來老人的百歲人生。
孫元生的童年是不幸的,他自小失去母親,做為上門女婿,來到了王墳鎮郭莊村。他經常說:“家家都有老人,個個都會變老,如果自己不孝敬老人,不給兒女樹立榜樣,等到以后自己老了,也就沒有人照顧了,所以說孝順老人是自己應該做的,也是必須要做的”。在他的言傳身教下,他的子女也非常孝順老人。他十八年如一日用心地照顧自己的岳祖母。盡自己所能讓岳祖母吃好、住好。讓年邁的老人毫無怨言,是村中公認的好孝子,方圓幾十里婦孺皆知,是大家學習的榜樣。
今年百歲高齡的常玉蘭在1989年的一場變故中失去了兒子,就在兒子去世的第二年兒媳改嫁,兒子的去世和兒媳的改嫁讓當時年過古稀的老人沒有了依靠。作為孫女婿的孫元生毅然挑起了照顧老人的重擔,主動代替岳父克盡未完的孝道。孫元生的家庭經濟條件并不寬裕,在平時,孫元生自己舍不得多花一分錢,可在孝敬岳祖母身上,他卻從不計較。老人經常便秘,要想大便通暢,調節飲食很重要,為此他就經常做一些富含大量纖維素的食物,每逢集市他都會去買一些富含纖維素的芹菜、韭菜等等以及其他老人愛吃的食物,在他心中老人的健康勝過一切。每次做飯他都是選老人愛吃的,老人喜歡喝牛奶,18年來,每天為老人溫一杯熱牛奶是孫元生從來都不會忘做的事情。
家有一老 如有一寶
隨著岳祖母年紀的增大,身體不再硬朗,先后患上了氣管炎、肺氣腫等疾病。為了給老人治病,孫元生想盡了辦法。1999年6月,岳祖母常玉蘭不慎摔了一跤,因年老體衰,從此臥床不起,為了照顧好老人,孫元生放棄了在外的工作,守護在老人身邊,不嫌臟、不怕累,端屎端尿,無微不至地細心照料,為岳祖母打水洗臉、端飯喂藥,不分晝夜地照料著,給了老人極大的安慰。時值盛夏,陰暗潮濕的小屋里酷熱難當,岳祖母因為不能下床,長時間的躺臥,導致老人患上了嚴重的皮膚病,身體局部甚至潰爛,并伴有難聞的氣味。他與妻子一起給岳祖母擦拭身子,一口一口的喂岳祖母吃藥吃飯。有什么好吃好喝的的都會買回來給岳祖母吃,遇到什么高興事總是第一時間告訴她,想著法兒逗老人開心,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給老人以安慰,用十八年的孝行義舉書寫了人間大愛。
正是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岳祖母的精神狀態很不錯,并逐漸從老年喪子的陰影中走了出來。她逢人就夸,要不是自己的孫女婿和孫女兒,她早就入土了,孫女婿是個大好人!
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對于18年來沒日沒夜的悉心照料,在常人看來可能很難做到,但是對于自幼失去母愛的孫元生來說卻并不感到厭倦,反而認為是上天對自己的眷顧: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他很享受這份濃濃的親情!
孫元生付出的是孝心,收獲的是老人的健康。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老人能長命百歲,而在他的驚喜呵護下,老人今年已過了百歲壽辰。孫元生說“奶奶健健康康的多活兩年,看著她的重外孫能娶上媳婦,她這一輩子就沒什么牽掛了!”孫元生身邊常掛著一句話:“善待父母,就是善待自己”。多年來,他數年如一日地恪盡孝道,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百善孝為先”的真諦。他就是這樣一個為人純樸,待人誠實熱情的人,受到一致好評。
孫元生不離不棄替岳父母行孝,18年,6500多個日夜,盡心侍奉著老人,以一位山里漢子寬厚樸實的肩膀,演繹了一段可歌可泣的人間真情。
2016年,孫元生被評為“孝感青州十大新聞人物”。
責任編輯:劉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