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繼華,男,1969年8月出生,山東微山人,中共黨員,微山縣南陽鎮建閘小學第一教學點校長、全校唯一教師。參加工作近30年來,始終工作在最艱苦的南陽湖區一線,用無私的愛溫暖著湖區每一個學生。
文繼華1989年來到孤島上的建閘小學任教,從此一直沒有離開這里。建閘小學原本有6名代課教師,但是由于島上交通不便,地處偏僻,大家陸續離開,最后只剩下了默默堅守的文繼華獨力撐起了一個學校。28年間,他既是校長,又是教多門功課的教師。在繁重的任務下,他常常一天只吃一頓飯。
堅守一所只有10個孩子的學校,是什么力量支持著他?文繼華的話平和而質樸:“我是一名人民教師,只要還有一個學生,我就要堅持下去,哪怕只是我一個人。”作為一名人民教師,他把自己最寶貴的青春獻給了湖區的教育事業。然而他的工作遠不止于“傳道、授業、解惑”,湖區漁民生活較為貧困,很多家庭供孩子學書很困難,還有很多父母認為學習沒用,而文繼華心里最清楚,上學對于這些湖區里的孩子意味著什么。為了使湖區的孩子不失學,文繼華走遍了南陽鎮的每家每戶,對孩子們的父母進行思想教育,受他的感染,很多輟學或不打算讓孩子繼續學習的家庭都改變了想法。
文繼華的學生大多是留守兒童,由于路途遙遠,很多學生住在另外的小島上,上學不方便。為了不讓一個孩子拉課輟學,南陽湖上每天多了一艘小船,專門接送孩子。劃船來回,文繼華堅持了30年。
文繼華的妻子回憶說:“到冬天,河面結了厚厚的冰,每天早晨,他讓我在前面刨冰,他在后面開船,送孩子上下學。”
“生活在湖區的孩子,要想改變現狀,走出湖區,最好的辦法就是學習。不能讓孩子一代又一代的留在孤島上呀”,文繼華說。
文繼華的愛人下崗在家,常年患病,平時依靠藥物來治療,除此之外還要供兒子上學,全家人的生活開銷僅靠他一人微薄的工資,在生活負擔如此重的情況下,他曾多次慷慨解囊,利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資助困難學生。1993年秋,南陽湖遭遇到了50年來最嚴重的先旱后澇的自然災害,這對于靠湖打魚的漁民們來說,能夠維持日常生計就不錯了,哪里還有多余的錢供孩子上學。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文繼華的學生姚元浩、孫冰鋒、田震紛紛提出要退學。作為一名鄉村教師,他深知,只有學習,才能使孩子們走出湖區,只有知識,才能使他們脫離貧窮。他不忍心看著自己的學生就這么輟學,便再度節省生活開支,兩次資助他們共1000多元,才使得這幾位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從2000年至今,他共資助學生8000多元,雖然對于許多慈善資助來說,這些錢算不上大數目,但對于文繼華而言,這些錢是一個本不寬裕的家庭能奉獻出來的最大數額,是一位鄉村教師對自己學生最濃厚的愛,正是這份愛,激勵著一批又一批的學生走進大學的校園。近兩年,文繼華的學生有6人考上大學本科,4人考上研究生,已有很多學生畢業在外參加工作。
而這些年文繼華自己也沒有放棄學習,在工作之余,他把時間都用在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水平上,“朝五晚九”已經成為他的工作常態。在島上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時候,為了能使學生們更多的了解外面的世界,他經常劃著小船到鎮政府翻閱報紙,然后再回到學校講給學生們聽。
文繼華先后獲得微山縣勞動獎先進個人、微山縣第五屆職工勞動模范、微山縣第一屆道德模范、濟寧市勞動模范等稱號。山東教育電視臺、濟寧電視臺、齊魯電視臺、微山電視臺對文繼華同志的事跡作了專題報道,他用愛心和智慧,責任和毅力唱響了一曲無悔的奉獻之歌。
責任編輯:趙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