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忠勝,男,1955年11月出生,環翠區張村鎮社會福利院院長。今年62歲的孫忠勝擔任環翠區張村鎮社會福利院院長已有32年了。32年間,孫忠勝照顧過200多位老人,親自送走了93位,有兩位老人壽命超過了100歲,如今社會福利院里90多歲的老人還有5位。孫忠勝用自己的辛勤勞動換來了老人們的晚年幸福,贏得了老人和職工們的信任,受到了廣泛好評,被山東省民政廳評為“敬老院優秀院長”。
紅燒排骨、燜鲅魚、白菜心拌海蜇……2017年2月9日,記者來到威海市環翠區張村鎮社會福利院時,正趕上午飯時間,只見桌上擺著六個菜,有葷有素,有涼有熱。孫忠勝拿出一瓶白酒,給老人們倒上,邊倒邊說,“能喝兩口是有口福,但也別喝多,喝個正好最舒服……”
也許是這么多年操心太多,孫忠勝臉上的皺紋道道像是刀子刻上去的,社會福利院里一些七八十歲的老人,臉看上去都比他還紅潤光滑一些。32年了,從而立之年到年過花甲,62歲的孫忠勝一直擔任環翠區張村鎮社會福利院的院長,是威海市所有鄉鎮敬老院里資格最老的院長,他自己在伺候老人的過程中也漸漸變成了老人。
張村鎮社會福利院是孫忠勝上世紀80年代中期領著人一磚一瓦建起來的。在這里常住的老人,既有鎮上各村的“五保戶”,也有生活不能自理子女無法照顧的老人,還有慕名而來的外地老人。說是院長,孫忠勝更像是個“勤雜工”,給老人擦屎擦尿的活干過,種果種菜的農活干過,水電維修的活也干過。社會福利院建成后,政府每年的撥款和收取的護理費僅夠維持日常運轉,要想改善辦院條件、提高供養水平,必須要自己想辦法。孫忠勝就利用社會福利院里的空閑地栽果樹、種蔬菜,社會福利院吃不了就拿出去賣,掙點錢全部給老人買了衣服、換了被褥,翻新了房屋。“你看,現在社會福利院實現了集中供暖,還添置了護理床,護理人員的工資收入也增加了,我從來沒向上級張過口。”孫忠勝自豪地說。
孫忠勝9歲那年沒了爹,他把社會福利院的老人當父母一樣伺候:社會福利院里一日三餐變著花樣,一周下來不重樣;對于臥床的失能老人,他要求衣服隨臟隨換,確保屋里沒有異味;老人過生日,他買來生日蛋糕,炒上幾個好菜,陪著老人喝兩盅。郭順榮老人腦血栓治療出院后,癱在床上。幾個孩子照顧了十多天,終于撐不住了,兩個孩子把老人抬到了社會福利院。社會福利院算上孫忠勝一共9個人,他安排兩個人專門伺候郭順榮。“老人來了之后特別能吃,后來交談起來才知道,因為孩子們白天上班,怕老人拉尿了收拾不上,就控制他的食量,老人也不想給孩子添麻煩,吃兩口也就不吃了。”孫忠勝說,“剛做完手術,吃不好怎么能恢復呢?我安排廚房專門給他做有營養、易消化的病號飯,保證老人吃飽吃好。”奇跡發生了,從臥床不起到能夠坐起來,再到能下床,后來老人可以拄著拐棍挪幾步了,郭順榮在社會福利院住了三年,出院時已跟正常人一樣了。“是孫院長又給了俺爹一條命!”郭順榮的子女說。前段時間,社會福利院的員工在一家超市里看到了郭順榮,原來他在這家超市打工,幫著收拾衛生。
生離死別是社會福利院繞不開的話題,讓老人在社會福利院里活得有質量、走得有尊嚴是孫忠勝的不懈追求。送第一位老人走的時候,服務員不敢給老人換衣服,是孫忠勝硬著頭皮走到床前。“我永遠忘不了那個場面,當時老人呼吸若有若無,身上摸上去有點涼。我整個身子都在抖,腳像踩在棉花上,手一點勁都使不上。”孫忠勝說。一些無兒無女的老人,彌留之際都是緊緊握著他的手,嘴里嘟囔著他的名字,這個陪伴他們走到人生終點的社會福利院長,是他們在這個世界上最可信賴的人。有一天凌晨,一位老人辭世了,當班的服務員忙活著忘記給老人換壽衣。早上5點多,孫忠勝來到了院里,看到有些老人湊在辭世老人的門外指指點點。按照當地風俗,老人離開人世之際換好壽衣才算是走得體面。孫忠勝趕緊給老人換好衣服。處理完后事以后,他把服務員叫來狠狠批評了一頓。“我也知道服務員很辛苦,也受了委屈,但只有這樣才能讓老人們安心。”孫忠勝說。打那以后,老人的后事處理再沒有出過一點差池。
32年來,孫忠勝照顧過200多位老人,親自送走了93位,有兩位老人壽命超過了100歲,如今社會福利院里90多歲的老人還有5位。住得最久的一位老人在這里待了20多年,親眼看著孫忠勝黑發變白發,皺紋爬滿了臉,情同母子的兩人經常手拉著手說說話。
“忠勝啊,這兩年你也老了!”當老人們說出這句話時,孫忠勝百感交集。把自己最好的年華獻給了老人們,陪著老人們慢慢變老,到底值不值得?“作過難也遭過罪,受過委屈也流過淚,但我卻一直不后悔。一輩子能干好一件事,能把每一位老人都照顧好,我覺得自己是幸福的。”孫忠勝說。
責任編輯:趙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