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閆慶玲,女, 1991年7月出生,中共黨員, 2014年7月被省委組織部選聘為選調大學生村官,擔任夏津縣渡口驛鄉東渡口驛村支部書記助理。
閆慶玲在擔任渡東村支部書記助理的兩年中,因地制宜帶領村民創建食用菌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注冊菌類商標“津口驛”,捐贈成立夏津縣食用菌協會,幫助合作社積極對接精準扶貧項目,逐步形成了合作社+生產基地+扶貧對接+貧困戶的產業模式。
2014年7月24日,剛剛走出校門的閆慶玲,作為選調大學生村官,來到渡口驛鄉服務,成為東渡口驛村支部書記助理。她很少坐在辦公室里,總是走村入戶和老百姓聊家常,田間地頭和農民談種糧。很快,她發現當地工業發展較為緩慢,農業依靠傳統種植收益較低,許多年輕人為了緩解經濟壓力,紛紛夫妻雙雙外出打工,給留守在家里的老年人和學齡兒童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也給基層工作的開展造成了許多困難。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村女孩,這些現象令閆慶玲感同身受,很想為他們做些什么。經實地考察,閆慶玲發現:1、渡口驛鄉土地資源豐富、水源豐沛、交通相對便利、富余勞動力較多,并且遠離工業污染,非常適合發展優質農業和特色種植;2、夏津縣素有“銀夏津”之稱,棉籽殼出產量十分豐富,玉米芯、秸稈等農業副產品數量巨大,能為食用菌提供充足原材料;3、縱觀全國食用菌已經成為很多省市縣的扶貧抓手,但夏津縣食用菌發展起步晚、底子薄、設備落后、規模較小、零星分散,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4、早年閆慶玲家里種過多年平菇,耳濡目染也會一些,技術上算是有基礎。
一番考察,讓閆慶玲萌生了帶領群眾發展食用菌的想法,但當時有兩個顧慮,一是老百姓的錢來得不容易,擔得了賺擔不了賠,二是一個90后剛畢業的小姑娘,卻說要帶著大家發展農業,根本沒有說服力。于是她決定自己先帶頭試驗種植技術,成功后再向老百姓推廣,才是最穩妥也最符合當下情況的決定。
扎根基層,謀事創業,風雨兼程勇闖事業
從想法變為現實,閆慶玲得到了四個方面的支持:一是丈夫面對“兩地分居”等現實狀況做出犧牲,放棄了自己在德城區的工作,來到渡口驛幫她一起創業,并同意拿出他們所有積蓄來發展食用菌;二是支部書記劉德華全力支持,出面協調用水用電用地,排除一切難題;三是鄉黨委出錢出力,一個月時間幫我建起第一座大棚,項目落到實地;四是縣委組織部積極對接農業局、蔬菜局等尋求技術支持和相關政策。
即便想法順利落地,開了個好頭,閆慶玲還是遇到了很多困難,項目開展也舉步維艱。先是在村里安了家,再是進原料、買設備、學技術,她從一個門外漢,逐漸開始了解食用菌,由于缺乏經驗,做一級種的試管壞了14批;種食用菌要建的半地下土棚,是渡口驛鄉第一個冬暖式大棚,附近沒有人會建,她就帶著施工負責人去別的鄉鎮參觀學習,蓋大棚的師傅們也是邊摸索邊施工,拿不準的地方她就和工人們蹲在地頭一起討論,終于把大棚建起來了;養蘑菇是技術和勞動雙密集的產業,勞動強度特別大,但前期搞試驗,規模小,又沒太多資金雇傭工人,很多工作都得閆慶玲親自干。拌料的時候,她拿著大鐵锨一锨一锨拌了一下午,很多經過的村民都說,若不是親眼見到,根本不相信讀書的姑娘能干這些活,甚至有熱心的大娘到家里來勸她,讓她放棄創業老老實實回去坐辦公室。裝第一批菌袋時,村里找來的工人用不了裝袋機,她自己用裝袋機裝了3天料,十個手指在裝袋機套筒上磨得全是血泡,晚上吃飯拿饅頭都疼的嘶嘶叫,就這樣,白天和工人干一天活,晚上還要熬夜和對象輪流守著滅菌鍋給菌包及時滅菌,一連熬了半個月工作才收尾,兩人身心俱疲,經常累的躺在院子里的磚地上就睡著了;遭遇極端天氣,一整棚香菇系數淹沒,損失6萬余元等等。但所有的困難都沒能讓小兩口放棄,他們的堅持,不僅讓項目逐漸發展起來,也讓周圍的群眾逐漸改變了對大學生村官“鍍金”的看法,逐漸認可并積極支持和參與到項目中;閆慶玲的技術也逐漸成熟穩定,設備逐漸完善,銷售渠道逐漸擴展,有了向村民推廣的信心。
鐵杵成針,金石為開,碩果累累反哺村民
2015年5月底,她試驗的第一批反季節鮮香菇如期上市,不僅味道鮮美,還趕上了7元錢一斤的好價格,折合畝產值可達10萬元,讓合作社成員看到了希望,她又緊抓時機為合作社注冊了自己的菌類品牌“津口驛”。2015年7月成立夏津縣渡口驛鄉圣鑫源食用菌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決心團結起各方力量讓老百姓們富起來。2015年8月,她受全國友協委派代表中國大學生村官赴日本考察學習現代農業,學習了日方鄉村旅游、農業模式等方面發展思路,回來后追加投資擴建菌種繁殖實驗室、發菌場、出菇棚,建成后合作社年生產力達到原種一千余瓶,栽培種五千棒,出菇菌包三萬包,靈芝采收五千片,香菇、平菇年采收80噸,土地畝收益可達5萬元以上。2015年12月,閆慶玲捐贈成立夏津縣食用菌協會,加強了與業內的技術聯系。2016年8月,閆慶玲被省組織部聘邀為2016年全省選調大學生村官講授創新創業課程。2016年9月,閆慶玲參加德州市百姓巡回宣講,事跡感染了更多有志青年。
經過潛心努力、考察學習和親自實踐,現在她已經熟練掌握了各級菌種的分離、擴繁、復壯、培養技術,生產的各級菌種,發菌快、產量穩定,無菌種退化現象?商峁┤准夹g指導和咨詢,獨立組織大規模生產。合作社發展勢頭強勁,已經可以為社員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全套生產資料供應、技術指導和銷售咨詢服務。目前已有50余戶農戶加入合作社,各類入股資金達80萬元,帶動就業30余人。周邊鄉鎮的八屯村、東梁莊村等地村民前來學習技術,閆慶玲幫他們建起了5個種植基地。2016年合作社積極對接渡口驛鄉精準扶貧項目,輻射周邊貧困戶二百余戶,打破了當地扶貧工作缺項目、難開展、無載體的困局,完成了渡口驛鄉食用菌脫貧戰略的初步探索,2017年將繼續對接扶貧工作,推廣合同合作和股份合作模式帶動更多貧困戶獲得更多收益。
2017年2月德州市黨代會上,作為青年黨代表,閆慶玲代表扎根基層的青年做工作匯報,創業事跡獲得德州市委書記陳勇點贊,一時激起各行各業有志青年干事創業的熱情,引領積極向上、勇于作為、敢于突破的社會氛圍。
曾記否,入黨誓言今猶在,“當村官先當好農民,當農民要爭當增收致富的帶頭人、農村改革的排頭兵”,能參與美麗鄉村的建設,是閆慶玲覺得最自豪的事,她用一個90后女大學生的綿薄之力,為大學生村官們譜寫了責任與奉獻、堅韌與勇敢的青春贊歌。
責任編輯:趙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