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醫少藥的年代,遇到麻風病人人喊躲,他選擇了跟他們生活在一起;與世隔絕的地方,衣食住行都不方便,他默默照顧所有病人的飲食起居,這一堅持,就是31年。他就是寧陽縣一名普通疾控工作者張慶國。2015年,他獲得了由中國麻風防治協會頒發的“為我國麻風防治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榮譽獎章。
堅守崗位接過重擔 成為“麻風村”唯一的醫生
張慶國1985年調入位于東疏鎮的皮膚病防治站,成為一名皮膚病專業醫生,“麻風村”就在防治站附近。“麻風村”其實就是麻風患者的聚集治療地,距今已經有近60年的歷史,最初有患者300多人,那時候醫療不發達,人們聞“麻”色變,這里幾乎成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張慶國剛來時,病人已減少到60多人。除了治療和管理,他們每年還要對曾患過麻風的患者進行隨訪,查看是否存在復發跡象。“一聽是查麻風的嚇得不敢接待我們,衛生室工作人員也不愿讓我們進屋喝水。”張慶國說,1989年開展“全國基本消滅麻風病”任務排查,沒經驗的他跟一名工作人員到一戶患者家里。“一聽是來查麻風病的,那人惱羞成怒拿出土槍對準我們就要開槍。”多虧患者兒子及時把槍奪下才沒鬧出人命,后來他們按照親戚朋友串門的方式進行保密隨訪,減輕了患者心理負擔。
隨著患者的減少,1992年防治站搬到了寧陽縣城,因為需要人留守,工作認真、跟病人關系相處得很好的張慶國表示:“我老家東疏的,我留下!”從此這里只剩他一位醫生。為照顧幾十位麻風病人,他說服妻子,直接把家搬到了留守處。
扛起困難用心照顧 只因這是他們唯一的家
照顧病人的日子很繁瑣,張慶國每天要檢查房子屋頂有沒有破損,生活設施有沒有問題,等大家起床后監督他們按時按量吃藥。病人年事已高,有的截肢殘疾、有的雙目失明,很多時候張慶國要喂他們吃飯吃藥,生病了送他們去醫院,平時還要采購水果、雞蛋等食品。
前些年村里靠壓水機吃水,壓水機壞了就得拉水,遇到雨雪天氣張慶國就要從自己住處拉水到村里,田間土路摔倒是常有的事。現在留守處接通了自來水,每人每月有300多元生活補貼,各類生活用品疾控中心都會按時送過來,逢年過節,來看望他們的好心人也越來越多。
“張醫生醫術好,把我們也照顧得特別好,再找這樣的人可找不到了。”駐村老人孫得厚說,由于自己沒落下殘疾,他也擔起了照顧病友的責任,張慶國負責檢查身體和監督吃藥,他就平時做做飯,打掃衛生,照看一下菜園子。他們有自己的生活節奏,已經把這里當作自己唯一的家,再也無法離開。
31年風雨無阻 默默守護最后四位“村民”
雖然現在麻風村不再有傳染性,但仍有不少人自然地與這里保持距離,如何消除歧視也是張慶國一直努力的事情。2003年的一天,有位50多歲的老人來找他確診,張慶國回憶,當時他極力安慰老人,如今醫療條件改善患病可在家治療,病情三個月就能控制住,之后張慶國還經常去看望他,告知老人子女不會傳染和遺傳,希望好好照顧老人。經過不到一年的治療,老人康復了。現在老人子女每年都會來這里探望表達感謝之情。
31年風雨無阻堅持每年走訪,經過這些年“親密接觸”,張慶國也成了診治麻風病的專家。隨著醫療條件的改善,如今麻風病不再需要隔離治療很快便可痊愈。從最初100畝地300多人,到現在的一排房4個人,跨越了大半個世紀,最近十幾年來,這里再也沒進過新病人。
“麻風村”很快就要寫進歷史,張慶國也面臨退休。“你走了有點事兒怎么辦?我們怎么辦?”當聽說張慶國快要退休的消息,住在這里的一位雙目失明的老人顯得有些急躁,他依賴張慶國的照顧多年。面對老人們的不舍,張慶國說:“需要我的話,我就再干上幾年,我會繼續陪著你們的。”懷揣著這份感情,他主動要求返聘,不離不棄地堅守著,兌現自己的承諾。如今,盡管已過了退休年齡,張慶國仍在這里,用他的話說,對這里有感情,也離不開。
責任編輯:趙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