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候8位老人無怨無悔
面對許多村民夸獎時,她總是笑著說:“做人要對得起良心。”這一句簡單的話,就是66歲的魚臺縣清河鎮田莊村村民馬金娥四十多年的真實寫照。
馬金娥用行動詮釋“孝順”的真諦
41年如一日照顧癱瘓三叔 伺候8位老人無怨無悔
馬金娥,女,1957年6月出生,濟寧市魚臺縣清河鎮田莊村村民。她是一位孝順的媳婦,盡管身患多種疾病,卻忍著病痛,先后照顧著奶奶、公婆、母親、丈夫的3個姑姑和三叔8位老人。面對許多村民夸獎時,她總是笑著說:“做人要對得起良心。”這一句簡單的話,就是66歲的魚臺縣清河鎮田莊村村民馬金娥四十多年的真實寫照。

馬金娥夫婦在三叔生前居住房屋前合影

馬金娥照顧三叔吃飯
三叔臥床67年,從來沒得過褥瘡
1975年,馬金娥嫁到姚家,家里還很窮,住著3間“土里圍”。馬金娥和丈夫住西間,奶奶和三叔姚樹良住東間。姚樹良18歲時因病癱瘓在床,馬金娥嫁到姚家后,照顧三叔的重擔從此落在她的身上。
俗話說,床前百日無孝子,很多子女在父母剛剛患病時都百般孝順,時日一長便懈怠甚至不愿再管。三叔姚樹良下肢癱瘓,常年臥床不起,吃喝拉撒全在床上,照顧起來自然是困難重重,但她卻從不抱怨,悉心照顧。為了防止三叔得褥瘡,馬金娥給他特制了上下兩層的床,下鋪用來休息,上面除鋪上厚厚的墊子外,冬天再鋪上5層褥子,上鋪則拴上一根粗繩子,讓三叔定時拉緊繩子鍛煉身體。在馬金娥的精心照顧下,85歲高齡的三叔從未得過褥瘡。
為了三叔姚樹良的健康,馬金娥每天精心調配膳食,一天三頓飯不重樣,保證每天兩個雞蛋,每天要有葷菜,知道三叔愛吃水餃和包子,她包了水餃、蒸了包子放進冰箱,保證三叔一周有5天能吃上包子或水餃。8年前,三叔得了胃出血,馬金娥和丈夫租車把他送到縣醫院治療。“三叔說抬他的時候,碰到哪里都疼,以后再不去醫院了。”以后每次生病,馬金娥都把醫生請到家里來。三叔不喜歡做輪椅,很少出家門,馬金娥夫婦除了經常陪三叔聊天外,還定期找來村里老人來家里陪他。農忙時節,因為不放心三叔一個人在家,馬金娥給三叔買了個老年手機,方便聯系,接到三叔的電話,就立碼回家。
2005年,馬金娥得了類風濕性關節炎,經常腿疼,重的時候在床上躺了3個月。現在還經常忍著痛做家務,照顧老人。“三叔什么財產也沒有,別人不明白俺是為了啥,有人還說俺傻。”馬金娥說,“因為三叔是俺家的親人。”去年,三叔姚樹良去世了,馬金娥還保持著多年養成的習慣,每天到三叔的房間看看。

伺候過8位老人,被村民稱為“敬老院長”
每天早晨五點左右起床,然后就到各個房間端屎倒尿,收拾衛生,之后燒開水,做早飯,再伺候老人吃飯,每天晚上十一點之前沒上過床。這就是馬金娥日復一日的生活,四十多年來幾乎沒有睡過一個囫圇覺。
“姑姑們都很孝順,想陪著奶奶一塊住;她們喜歡俺家的氛圍,住著舒心。”丈夫姚輝旭回憶起妻子馬金娥伺候老人的情景時,仍然激動不已,“那時家里有三間房,三張床,住了5個老人,晚上我只能到外面借住。馬金娥每天做完家務,就陪著老人們聊天,屋子里笑聲不斷。”“家里老人多了,熱鬧了,只是有點擠,走路都人碰人,有時連站腳的地方都沒有。串門的鄰居說,你家開了敬老院。”姚輝旭說,從此馬金娥被村民們稱為“敬老院長”。
由于伺候的老人們的飲食不同,往往一頓飯要做上三四次。村里人看到馬金娥的辛苦,曾經勸她,自己的父母、公婆,養就養了,三叔、姑姑,沒義務養,一住就住好幾個月,吃喝拉撒的,就像開了個敬老院,就是鐵人也要有個休息的時候。“照顧老人這些事情她已經做習慣了,并不會覺得太累。”馬金娥說,“俺伺候老人是福,每個人都會老,以后孩子們也會這樣照顧我們的。”。
如今,馬金娥的奶奶、公公、姑姑們和三叔姚樹良都已去世,婆婆99歲,母親96歲,都需要人照顧。在一個不大的農家小院,婆婆住西屋,母親住東屋,自己和丈夫住配房,鄰居們經常看到,馬金娥蹣跚著洗衣、做飯、陪老人聊天。
馬金娥多大半輩子的精力,都用在了照顧老人上,因為牽掛著老人,她很少出遠門。女兒嫁到了濟寧,馬金娥只去過兩次,但是她無怨無悔,“孩子們想俺了,可以來家里。俺最清楚老人們想啥、喜歡啥,不放心別人照看。”馬金娥總是記著老人們的生活習慣,比如婆婆不吃面條、不喝稀粥,三叔不吃剩飯、不喝隔夜的開水……精心照顧老人、做好每個細節,她繼續當著一個合格的敬老院院長。
責任編輯:王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