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桑尼亞孩子的中國媽媽
喬麗,1978年10月出生,淄博市第一醫院兒科主治醫師。2015年,喬麗“狠心”撇下自己18個月的孩子毅然參加了省第24批赴坦桑尼亞援坦醫療隊,成為淄博援坦史上第一個女大夫。當地的惡劣而危險環境讓喬麗前后6次患瘧疾,甚至時常面對艾滋病的感染風險和槍械搶劫危險。

喬麗,1978年10月出生,淄博市第一醫院兒科主治醫師。2015年,喬麗“狠心”撇下自己18個月的孩子毅然參加了省第24批赴坦桑尼亞援坦醫療隊,成為淄博援坦史上第一個女大夫。當地的惡劣而危險環境讓喬麗前后6次患瘧疾,甚至時常面對艾滋病的感染風險和槍械搶劫危險。一年多的時間里,喬麗懷著對自己孩子和家人的思念與愧疚遠在萬里之外精心守護著坦桑尼亞的孩子們,她每天義診200多名患者,承受著巨大的工作壓力和救援使命,用自己精湛的醫術和無私的付出帶給千萬異國患者生命的期盼,被評為2016年度感動淄博年度人物。
醫者理想,乃治病救人,這一理念因傳承而偉大。
雖處于魯中腹地,但淄博與坦桑尼亞的淵源由來已久。早在1968年,我國首批援坦醫療隊正式派出,淄博市第一醫院外科主治醫師趙景浩經過層層選拔入選,成為淄博市第一個赴坦的醫療隊員。多年來,一批批援坦醫生不斷接力,每批服務2年。到2015年,喬麗所在的已是山東省第24批赴坦桑尼亞援坦醫療隊。
喬麗是淄博市第一醫院的一名普通兒科醫生,雖然只有38歲,卻已是黨齡20年的“老黨員”了。剛剛獲悉援坦任務時,她就主動報了名。喬麗勇敢走出的這一步,使她成為淄博援坦史上第一個女大夫。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里,喬麗在萬里之外的非洲國家坦桑尼亞,克服身體上的種種不適和生活上的一切困難,強忍著對親人的思念與牽掛,用醫者仁術書寫著一名中國醫生的仁心和愛心,更是詮釋了一個國家的博愛之情、醫德之美。
大愛無私
“狠心”母親撇下18個月小兒動身赴坦
“兒子,媽媽再親一下,媽媽該說再見了……”喬麗輕吻著兒子額頭哽咽著。此時,一直安靜趴在媽媽身上只有18個月大的劉卓倫,似乎聽懂了媽媽的話,一下子緊緊摟住了媽媽的脖子,小手使勁抓住喬麗的頭發,放聲痛哭。
感冒未愈的他,痛哭聲中夾雜著連續的“咳咳”聲。盡管喬麗心中已經將這個離別的場面演繹了一千遍,自認為堅強的她,在這一刻被孩子的哭聲、咳嗽聲撕心裂肺,眼淚不受控制地在她臉上肆意流淌。在場所有人都為之動容,為喬麗舍小家顧大家的醫者大愛動容,也為這份偉大的母愛動容。
女性本弱,為母則強。對于喬麗來說,兒子是她最難割舍的痛,也是支撐她勇敢前行最大的力量來源。
在這一刻,也許母親和醫生的抉擇就像忠孝無法兩全一樣。而奉獻,也不只是口頭說說那么簡單,真正牽扯到了自己、牽扯到了親情,才能體會到割舍有多難。在喬麗看來,既然做出了決定,再難舍也要勇往直前。
大愛無言
剛到5天就患瘧疾 堅強“女漢子”瘦了十幾斤
疾病肆虐,危險叢生。坦桑尼亞常年高溫濕熱,加之蚊蟲較多,瘧疾非常流行,2015年9月2日,剛到駐地第一天,喬麗就出現了頭暈、腹痛、低熱、乏力的癥狀,后因為過度勞累、嚴重缺水等原因,喬麗身患瘧疾合并傷寒!這一年來,喬麗反復染病,前后得了6次瘧疾,一下子瘦了十多斤。其實,對于喬麗來說,患病停水停電沒網絡都可以忍受,陌生而又危險的工作環境才是對他們更大的考驗。
天氣和飲食是第一個考驗。坦桑尼亞常年溫度30-40°C,每天衣服都是濕透的,一天需要換2套衣服。坦桑尼亞的治安情況是讓醫療隊員們頭疼的另一個問題。那里沒有槍支管制,經常發生持槍搶劫。醫療工作人員面對的當地患者,患有艾滋病的比例很高,可達20-30%,部分人群可達30-50%!如果在手術或者一些醫療操作中,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等要慎之又慎,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有一次,喬麗為一位艾滋病患兒采血時,血液不慎濺到眼睛里,這讓同行的同事們都異常擔心,而喬麗只是做了簡單的沖洗,便立即投入到給患兒診療中,在她心里,給孩子看好病比什么都重要。
大愛無疆
兒科專家2月純英文自學變身“全科”大夫
雖然在國內有很多思想準備,但是初到駐地的喬麗還是被坦桑醫療現狀深深震驚了。坦桑民眾們嚴重缺醫少藥,最大的國立醫院莫西比利國立醫院,其醫療條件甚至還不如國內非常普通的縣級醫院,醫療條件之落后在國內難以想象。
喬麗所在的是省級醫院,但診室、病房設施簡陋,甚至連很多最基本的常規檢查都做不了。為了適應全英文的工作環境,喬麗給自己制定了計劃,用兩個月的時間學習全英文版的坦桑尼亞大陸診療指南和兒科診療指南,邊學邊干。通過兩個多月的學習,她自學掌握了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兒科疾病譜——非洲赤道地區疾病譜。經過三個月的適應,喬麗已熟悉所有工作,開始獨立值班、看診。
喬麗坐診的兒科是該院病號最多的科室,每天她都要看診近40人才可以休息。這一年來,喬麗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己醫療水平的提高。喬麗什么病都看,她笑言自己已經快要成為全科醫生了。不光自己忙著看病,喬麗在當地醫生的眼里還是一個好老師。在援坦的一年里,她教會了當地兒科醫生做詳細的體格檢查,讓他們慢慢學會了慢性咳嗽的診治,學會了六個月內“腹瀉”的診治,學會了遇到抽搐孩子不可盲目一味使用苯巴比妥。而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在喬麗看來,自己任期有限,真正能拯救坦桑尼亞孩子們的還是他們當地醫生,所以“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援坦,是一次次精湛醫術的輸出,是醫者的責任,更是承載了千萬異國患者的生命期盼。
大愛永恒
1天義診200多名患者 優秀醫者救死扶傷無國界
2015年11月5日,喬麗和同事選擇了當地全民假期日,犧牲個人休息時間,到塔寶拉省西北邊陲的URAMBO進行義診。
當他們到達義診醫院時,全區的老少都出動了,場面之大、需求之迫切,喬麗身上的使命感變得尤為強烈。當天一直到下午4點義診結束,參與義診的7名中國大夫沒有一個人起身喝一次水、上一次廁所,全天共義診兩百多名病患。當醫療隊完成全部工作離開村莊時,幾十位村民在路口一直向隊員們揮手告別,久久不愿離去,一直在說asante,asante(謝謝)……義診工作雖然辛苦,但喬麗結束后的感受,只有兩個字:“幸福”。而我們相信,這也是所有援坦隊員的心聲。
援坦,是一批批醫者責任的傳承。喬麗說,“每天把這面國旗掛在左胸口,就一定不能辱沒她。”援坦,喬麗不是第一個,但卻是其中最靚麗的一環。
萬里之遙的那塊紅土地上,離開一批,再去一批,這是一場愛的接力,無邊無沿,無窮無盡。中國援坦醫療隊47年以來,就是這樣傳承著這份責任和使命。
在喬麗看來,援坦期間她每天做的工作就是和國內的工作一樣,只是面對的患者膚色變了,工作環境變了,但他們白衣天使,仁心仁術的宗旨沒變,“不畏艱苦、甘于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精神沒變。這種精神在世世代代相傳并發揚光大,為當地患者解除痛苦,為中坦友誼做出貢獻。
這份愛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綿延不息,源遠流長。
責任編輯:劉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