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淑娟,女,1947年7月出生,籍貫山東青島市,黨員,現為青島市北區合肥路街道東山社區退休居民。
事跡概括
退休,對一般人而言,可能意味著“船到碼頭車到站”,辛苦了大半輩子終于到了頤養天年的時候。但是對懷揣著一腔為社區居民服務熱忱的趙淑娟而言,退休卻是人生中一個嶄新的起點,這位被鄰居們親切地稱為“社區24小時家庭醫生”的青島大姨,17年來堅持24小時義務“出診”500余次,先后被評為“文明市北人”、青島市文明市民。
主要事跡
2000年,從醫近40年的趙淑娟退休后回到社區,她拒絕了多家醫院、診所的聘請,義無反顧地擔當起了社區居民的“家庭醫生”。找她尋醫問藥的居民絡繹不絕,遇到病情嚴重的居民,她還會及時提供詳細的診療信息等幫助。用她自己的話說:“看著鄰居們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我苦點累點都覺得值!”
今年70歲的趙淑娟,家中還有一位98歲的老母親。多年來,趙淑娟堅持親歷親為照顧伺候年近百歲的母親,從生活的小事做起,從細微之處關心母親,盡一切努力讓老人快樂、舒心的安享晚年。母親是位善良的家庭婦女,當了一輩子戴胳膊箍的社區樓組長,母親身上流淌的那股與人為善、扶危濟困的血液也影響到了趙淑娟,趙淑娟覺得,這一生多做善事就是自己的追求。“老伴有時候就說,你累不累?我說我累,老伴說累你就別干了。我也答應著,說不干了,可是人一找到我,又馬不停蹄的干起來了。就這么個性格。”
趙淑娟在家是好妻子、好母親、好媳婦,在外是好鄰居,在她身上透著一股中國女性那特有的淳樸勁兒。不論是中年喪夫的鄰居,還是股骨頭壞死行動不便的高齡老人,趙淑娟都用最大的熱情去幫助他們。噓寒問暖,幫助痛失丈夫的鄰居走出陰霾;送醫問藥,測量血壓,有什么治療的好法子,電話里說不清,就第一時間給鄰居送去。
年過半百的李大姐和趙淑娟是樓上樓下的鄰居,兩家經常走動來往密切。2015年,李大姐的丈夫去世,一向開朗樂觀的李大姐像變了個人似的,精神萎靡不振不說,還變得不愛說話不愿和人交往了。趙淑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利用自己30多年的醫護專業知識,經常上門幫助李大姐聊天說話,進行心理疏導。如今的李大姐,又恢復了往日的陽光和樂觀:“如果不是趙姐整天跟我聊天,開導我、鼓勵我、幫助我,恐怕我很難從丈夫去世的陰霾中走出來”。
今年79歲的郭大姨,身患股骨頭壞死已經多年,每天要靠柱拐才能行動,郭大姨98歲的母親行動不能自理,眼睛也看不清了,趙淑娟每逢換季變天,總不忘到郭大姨家里探望,為母女倆量血壓,提醒按時服藥,叮囑她們有什么問題一定要及時給她打電話。趙淑娟的兒子身在日本,心疼母親專門從國外帶回來的膏藥,也被趙淑娟送給了郭大姨母女,讓郭大姨感受到了“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溫暖。
小區有位85歲的牟大爺常年臥床,身患心臟病、高血壓、哮喘等多種疾病,老伴是植物人,趙淑娟經常去上門探望慰問兩位老人。牟大爺老伴去世后,大爺一病不起,雪上加霜,又是趙淑娟主動找上門來,陪大爺聊天說話,進行心理疏導,讓大爺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今年鄰居節社區走訪中,大爺還興致勃勃地和年輕黨員分享起了自己年輕時的工作經歷。在趙淑娟的心理疏導下,耄耋之年的牟大爺活出了年輕人的心態。2016年10月份,牟大爺彌留之際,又是趙淑娟忙前忙后,安慰牟大爺的家人,幫助其家人走出心理陰影,送老人安心走完了最后一程。老人兒媳婦感動地說:“多虧了俺趙姨,幫著俺們料理老人的后事,俺們年輕也不懂那些,是趙姨幫襯著讓俺家老人走的安心,我們子女放心!”
這些年來,趙淑娟家里的電話成了熱線電話,左鄰右舍有點什么頭疼腦熱,身體不舒服了,都愿意跟趙淑娟說。2015年冬天,趙淑娟母親身體不舒服,趙淑娟一直住在母親家里陪著母親。晚上10點多接到鄰居電話,說媳婦上吐下瀉,請趙阿姨幫忙過來刮刮痧。趙淑娟接到電話,二話不說,從中山路14公里打車回去幫鄰居刮痧。當趙淑娟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時,已經是半夜12點多了。這樣的電話這些年趙淑娟不知接了多少個,“每次干完這些事,我就覺得一個滿足感,也不圖什么,就是發自內心心甘情愿干的事兒。”
夕陽西下,映照在趙淑娟忙碌的身影上,趙淑娟用自己的愛心、熱情和執著,演繹了一曲“夕陽無限好 為霞尚滿天”的生命贊歌。
責任編輯:劉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