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翠蘭,女,1959年生,日照市莒縣龍山鎮(zhèn)張家莊村人。
王翠蘭的女兒從小癱瘓在床,失語、大小便失禁、四肢關節(jié)僵硬不能活動,王翠蘭夫妻三十五年如一日,竭力呵護愛女,用自己的言行詮釋著不離不棄的含義,在街坊鄰居中樹立了榜樣,贏得了一致稱贊。
1981年,女兒出生了,9個月大的時候有許多地方表現(xiàn)異常,經過醫(yī)院診斷,女兒患有腦膜炎,從此女兒癱瘓在床,同時喪失了聽力、說話的能力以及智力。這對于一個農村家庭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但是,夫妻倆始終沒有放棄對女兒的治療,走遍大半個中國為女兒求醫(yī),但是結果卻不盡人意。身邊的人曾勸王翠蘭夫妻倆放棄女兒,用他們的話說:“整天侍候這樣一個殘疾人,什么時候是個頭啊?”但王翠蘭沒有將這些話放進心里,孩子是父母身上的肉,看著還在襁褓中的女兒,認定只要自己還活著,就一定會好好照顧女兒,讓女兒多活一天,還給女兒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張永璐。
女兒屬于病重患者,只能躺在床上,手腳不能正常運動,也沒有語音功能,一個更為糟糕的現(xiàn)實是,女兒連咀嚼吞咽的功能都不具備。一天三頓王翠蘭都要把食物嚼爛,跪在床上,一口一口地喂到女兒嘴里,再用奶瓶里的流食沖進食道。一頓飯喂下來往往得兩個小時,每天花在三頓飯的時間就是六個多小時。35年來,在這間農家小屋里,這個動作每天都在上演,從未間斷。長期以來,因為飯熟后首先要給女兒喂食,常吃冷飯的兩口子都患上慢性胃炎和糖尿病,白頭發(fā)的數(shù)量明顯比同齡人要多,長期跪著低頭喂食的姿勢,也讓他們落下程度不同的頸椎和腰椎病。面對這些,王翠蘭覺得只要女兒能活得舒坦,做父母的這些都不重要。
35歲的女兒大致有3歲孩子的智商,當老伴張守余要接替自己繼續(xù)喂食時,女兒發(fā)出一陣低聲的嗚咽,這代表她此時并不樂意這樣做。而當王翠蘭輕聲告訴她:“媽媽要吃藥了,吃過藥再喂你。”女兒停止那種奇怪的聲音,乖乖地讓爸爸喂飯。王翠蘭欣慰地說:“看,孩子多懂事,知道心疼媽媽”。
除了喂飯,每隔一段時間還要給女兒按摩、翻身、擦洗身體,每日每夜的守護和操勞,王翠蘭患上了腰間盤突出、糖尿病。然而禍不單行,1997年,16歲的女兒病情惡化,經常伴有癲癇癥狀,發(fā)作起來發(fā)出巨大的呼喊聲,面色蒼白,咬緊牙關,最多的時候一天發(fā)病好幾次,家里的蚊帳、被子很多都被她扯壞了,嚴重的時候連牙齒也咬碎了幾顆。王翠蘭害怕女兒因為抽搐傷害到自己,用包著毛巾的棍子塞到女兒嘴里,扶著女兒的頭側倒一邊,以免窒息,往往胳膊一抬就是一兩個小時。經常發(fā)作的抽搐最終導致了女兒腿部骨折,那一年的春節(jié),一家人是在醫(yī)院里度過的。
35歲的女兒至今未發(fā)育,由于整天不活動,消化吸收能力很差,身長僅1米,體重只有20幾斤。女兒剛得病時,醫(yī)生估計不會活多久,可是35年過去了,女兒竟然堅強地活了下來,在很多人看來都是一個奇跡。
為了她,王翠蘭和丈夫張守余只能一人出去打工養(yǎng)家,另一個在家全天候照顧她。王翠蘭還有一個兒子,剛開始的那幾年,一個人打工賺的錢除了要給殘疾的女兒看病,還要供兒子上學,多年來家庭的拮據和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因為為女兒看病的花費,家里根本沒有積蓄,每次出門給女兒看病時,為了省錢,王翠蘭和丈夫經常買個饅頭就著咸菜填飽肚子。可就是如此,王翠蘭夫婦也從未想過放棄,35年的堅持,讓人動容,也讓人敬佩。
在王翠蘭夫婦眼里,女兒是可憐又可愛的,容不得別人對此說三道四。有一次,一名親戚實在忍不住說了一句“真不知道你們這么大的辛苦養(yǎng)這么個廢物干啥”,王翠蘭咆哮著把人家趕了出去,說道:“孩子身體有殘疾是老天的不公,我們把這條命撿回來,就是要彌補這種命運的不公,讓她少受些苦。”
王翠蘭說:“不管怎樣我們都不會放棄女兒。”夫婦倆會盡自己最大努力去照顧好女兒,給她繼續(xù)看病,等女兒恢復了健康,她會告訴女兒這些感動。
責任編輯:李曉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