徂徠山下的最美獻血者
截至目前,王元利無償獻血15載,累計獻血5萬毫升,榮獲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泰安無償獻血志愿服務先進個人、全國造血干細胞五星級志愿服務獎、泰安市首屆“最美無償獻血者”等榮譽稱號。

王元利工作照

王元利生活照
王元利,男,1977年3月出生,徂徠鎮許家莊人,平安人壽泰安支公司員工。
截至目前,王元利無償獻血15載,累計獻血5萬毫升,榮獲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泰安無償獻血志愿服務先進個人、全國造血干細胞五星級志愿服務獎、泰安市首屆“最美無償獻血者”等榮譽稱號。
與無償獻血結緣
2001年,24歲的王元利和朋友到泰安游玩,當游至泰安東岳廟會上時,一輛大巴車停放在舉辦東岳廟會的林校操場,車上懸掛著“獻血救人,功德無量”的橫幅,格外醒目。王元利出于好奇便隨著人流來到近旁,想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當看到“獻血光榮”時,他的體內頓時充滿了能量,腦中蹦出“我要獻血”的念頭,沒有絲毫猶豫,第一次他就捐獻了400毫升的鮮血。
王元利有一個溫暖的三口之家,妻子沒有工作,孩子上學,家庭條件并不寬裕。當自己年邁的父母和疼愛自己的媳婦知道自己獻血的事情時,并不支持。父母都是普通的農民,他們知道獻血能救人,但也認為獻血會影響身體健康。剛結婚的媳婦也擔心王元利的身體會受影響。為了能夠打消家人的顧慮,得到家人的支持,王元利查閱有關書籍,讓父母和妻子了解了正常的獻血不僅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反而會促進體內的血液循環,只要及時補充蛋白質等營養物質,就能增加及時恢復,不影響獻血者的健康。同時,他也加入了紅十字會的志愿服務隊中,學習了更多獻血方面的知識。在他的不斷勸導下,不僅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就連妻子也加入到了獻血的隊伍中。他成了一名忠誠的無償獻血志愿者,這一獻就是15年,在這15年里,這位普通的農村小伙累計獻血已高達5萬毫升,相當于12個成年人的血量。
成為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
成為一名“獻血達人”的王元利,對獻血救人有了更多的體會。從事保險工作的他,接觸到了一位年僅兩歲就患白血病的孩子,當他了解到造血干細胞移植是目前治療白血病唯一有效的治療手段后,他就有了捐獻骨髓的想法。2015年7月他參加了泰安市紅十字會組織造血干細胞捐獻采集活動,登記成為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從此,王元利的手機從不離身,盡管他知道在中華骨髓庫里能夠成功配型只是十萬分之一的概率,但仍盼望著能盡早接到配型成功的通知。
2015年的深冬,當整個泰安被大雪籠罩,寒氣逼人的時候,王元利接到泰安紅十字會一個電話,說有一位患者需要做手術,患者的骨髓型號是和他相符的,問他是否愿意捐獻骨髓?王元利接到通知既興奮又緊張。興奮的是他終于可以幫助白血病人擺脫折磨,重獲新生;緊張的是,捐獻骨髓會是怎樣的體驗?這個事情又該如何獲得家里的支持呢?王元利考慮再三還是鼓起勇氣告訴了父母和妻子,并詳細給他們講解了捐獻造血干細胞不會對身體產生影響。家人由剛開始的堅決反對,也慢慢的變成了鼓勵和支持。因為他們知道王元利是在做好事,是在救命。
捐獻造血干細胞
配型成功后的王元利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把身體調節的最佳狀態,在這段時間內,王元利除了保持適當的體育鍛煉外,還要注意工作與休息的時間合理搭配,并且要定期到泰安市中心醫院做體檢。2016年7月7日王元利在父親的陪同下,終于踏上了去濟南的“救命之行”。捐獻時間被定在了7月13日的上午,從7月8日到7月12日,王元利需要每天打兩針動原劑。那是他沒有見過的粗針頭,而動原劑帶來的最強烈的反應就是腰疼,乏力。王元利說,長了這么大從來沒有體會過如此的腰痛,但是再痛苦,再難受都是一時的,王元利想到能救活一個生命,咬咬牙就挺了過去。
7月13日上午8點半王元利被推進了手術室,直到下午的1點才結束。捐獻過程十分成功,王元利說只要成功了,他就很開心,很滿足。7月14日他和父親就從濟南返回了家。從此就又恢復平靜,一家人還是過著并不富裕但又簡單、幸福充滿愛心的日子。
捐獻完造血干細胞的王元利,仍然在自己身體允許的情況下堅持獻血,從捐獻完造血干細胞至今,他已經又獻了四次了。
王元利,一個徂徠山腳下的普通農民,一顆熱心讓他永遠行走在獻血的道路上。他不圖名利,默默奉獻,用他的熱血,燃起了病床那邊生的光明,他無怨無悔,用愛延續生命!
責任編輯:王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