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杰今年44歲,27歲的時候,外出打工不幸高位截癱,面對殘疾的身軀、貧困的生活和柔弱的妻小,他沒有心灰意冷,憑借自己頑強的意志,自食其力,不僅實現了生活自理,而且靠自己的勞動維持了全家生活,供應女兒上學。面對命運的不公,王杰用實際行動,挺起了不屈的脊梁。
“帶著夢想去,拖著殘疾歸”
1999年5月,因工友操作失誤,在黑龍江打工的王杰被重達1噸的船體掉落砸到身上,胸椎全部砸斷,整個人砸成了“兩半”。由于搬運過程中導致二次傷害,加上手術不及時,從當地轉到北京治療了一個月也沒見任何起色。花光積蓄,身在他鄉,事故又無人承擔責任、沒有任何賠償,王杰只好出院回家休養。
“帶著夢想去,拖著殘疾歸,那滋味,沒法說。在家里就是躺著,胸部以下沒有知覺,像‘活死人’一樣。我出事22天之后,閨女出生了。她的出生,讓我感覺到自己還是一個父親,這才有活下的勇氣去。”但發生事故5年之后,妻子因為實在看不到生活的曙光,心力交瘁,就忍痛離開了他。“我一點也不怪她,在那種情況下,家里窮的什么也沒有,守著半死不活的一個男人,壓力太大了。”看著日漸年邁的父母、年幼的孩子,還有眼前這個一貧如洗的家,以及因為他的拖累而耽誤娶妻生子、成家立業的弟弟,王杰感覺到,自己再也不能這樣生活下去了。
“我是老大,下面有個弟弟。人家一看家里這樣,連媳婦都說不上。不能再這樣拖累他們,我得自立,想辦法養活自己。”然而,對于胸部以下沒有知覺,只有手和胳膊能動的高位截癱的人來說,“自立”談何容易。王杰咬著牙,從上床下床、爬行開始鍛煉手勁、練平衡,還找人用鐵棍焊了個雙杠,在家里每天鍛煉。經過6個多月、每天10小時的“魔鬼鍛煉”,他從生活完全靠別人照料,變得能夠自己上下床、坐著輪椅收拾家務。 自強自立 靠勞動賺錢養家
2007年10月份,為了試探自己的鍛煉成果,王杰用手搖著輪椅,從老家一直“走”到高密縣城。1個來回行程大約70里,雖然回家后累得躺在床上像一灘泥,但使王杰對自己的身體有了信心,開始琢磨干點什么能夠讓這個家擺脫貧困。他先是賣狗,用母親從低保金中拿出的100塊錢當本錢,賺到了700塊錢。
但是,生意有時不那么好做,有時候趕好幾個集賣不了1只;王杰又選擇了賣電視劇、茂腔碟片。“碟片這東西輕快、好拿好帶,在農村也比較受歡迎。”雖然賣碟片賺錢也不是很多,有時候每張掙不了1毛錢、每天掙不了1塊錢,但畢竟能夠給他帶來比較穩定的收入了,他努力堅持著。
天天搖著去趕集,輪椅很快用壞了,王杰就換了輛電動摩托車,但長時間坐著開車加上小便失禁,導致臀部褥瘡越來越嚴重,爛成一個窟窿難以愈合,王杰就趴著“騎”摩托車出去買東西。就這樣,靠著做小生意,加上低保金,王杰就基本能維持生活了。
“我的爸爸很偉大”
王杰說,自己這么自立自強,除了要減輕家人尤其是日漸年邁的父母的負擔,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要給女兒一個榜樣,讓女兒有一份完整的父愛,有一個健康的心態,不因為生在貧困家庭、有位殘疾父親而自卑。
“女兒小的時候,我還什么也不能干,家里困難,夏天的時候,人家的孩子買雪糕吃,咱的孩子也饞啊。我摸摸口袋,連五毛錢也掏不出來,心里真不是滋味!現在,我孬好能掙了,就跟孩子說:你要什么盡管說,只要在爸爸能力以內的,就一定滿足你!”而王杰的女兒很懂事,從來不攀比。爸爸的艱辛和努力,她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幫著爸爸上輪椅、上車、給爸爸的褥瘡上藥,小小年紀已成為爸爸的幫手。
王杰自強不息的故事流傳開后,不少人要給他捐款,“有兩個人甚至表示要給我捐1萬;很多村民也說,只要一呼吁,捐個幾十萬沒問題,但我都拒絕了。管得了一時,管不了一世。只要我還能動彈、能趕集擺攤,就要靠自己的雙手生活”王杰說。
王杰的這種精神,讓他的女兒滿臉驕傲。有人曾經問她:“是什么讓你感到你比別家的孩子強?”她說:“因為我有一個比他們強的爸爸!”
“那你爸爸很強大?”
“很偉大,不是強大,是很偉大”王杰女兒更正道,“他就是自己努力學習的動力和成長路上的榜樣。”
勵志故事 收獲甜蜜愛情
王杰憑借自己的頑強意志,不但改變了貧困的生活,還贏得了東北女孩劉艷的芳心,收獲了甜美的愛情。
今年28歲的劉艷曾經是一名健康漂亮的女孩,2010年的一場車禍,徹底改變了她的命運。車禍后,她什么也不能干,穿褲子、穿鞋,洗臉、吃飯、喝水等都得靠母親和妹妹的幫助。一個偶然的機會,她了解到王杰的故事,第一個感覺就是不相信。“一次在網上聊天,有個朋友推薦說是高密有個叫王杰的,也是高位截癱,生活特別自立,還能自己開三輪車做買賣養活自己。我上網看了后,哭得稀里嘩啦,但還是不大相信,就想到高密來看看是不是真的。”
劉艷來到高密,看到王杰的日常生活、與王杰交流之后,她的心被深深地震撼和吸引,執意要留下來。陪同前來的舅舅拗不過,就讓她呆10天試試,適應不了就帶她回去。在10天近距離接觸中,劉艷不但看到了王杰的自立能力,而且感覺王杰心地善良、脾氣好、能包容,是個值得托付終身的男人。然而,劉艷的母親來看過女兒后,放心不下:“我媽回去后,幾乎天天給我打電話,那真是苦口婆心地勸說,最后見我鐵了心,也就默認了。今年她又過來住了兩天,見我們倆互相照顧,這才放下心。”
劉艷說,因為都是殘疾人,一樣的痛苦、一樣的感受,所以他們更能相互理解、互相溫暖彼此。“有一次,我和王杰閑聊。當我說起我因為做手術的時候醫生把釘子放偏了,脊柱側彎將來可能越來越嚴重,最后渾身只剩下腦袋會動怎么辦。他不假思索地說:不要緊,你不能動了我嚼著喂你。我使勁掙錢,將來買輛大些的車,我走到哪里,把你拉到哪里,讓你出去看光景。我聽了之后,那種感覺,真得好幸福。”說起王杰對自己的“好”,劉艷忍不住眼中的淚水。而王杰的包容也讓劉艷心懷感謝:“他天一亮就起床去趕集,下午1點多才回來。休息一會后,3點多再出去,春、夏、秋季都去趕夜市。現在天冷了,也得天黑才回家。但不管多苦多累,他從來都樂呵呵的。受他的影響,我的性格也改變了許多。”
更讓劉艷感到滿足和欣慰的,還是和王杰女兒的關系。“孩子已上高中,住校。一般情況下,這么大的孩子是很難從心理上接受繼母的,尤其我們的年齡相差也就10多歲。但她非常懂事,也很理解他爸爸的選擇,每次大休回家,都主動干家務。因為孩子現在屬于成長的關鍵時期,學習壓力比較大,每次回來我們都一起聊聊天、交流交流。最讓我感動的,是孩子暑假的時候,有次我們一起出去散步,她幫我推著輪椅,碰到她的同學,同學問她推著的是誰,她幾乎沒猶豫地回答‘我媽!’當時我真是愣了,感動、吃驚、高興……很多滋味一下子涌上來。
目前,王杰和劉艷在高密市區開了一家小商店,40多平方的小店,被隔成3個空間,店面、兩人的臥室、小小的衛生間和半開放的廚房以及只能放一張小床的女兒的臥室。盡管空間狹小,但一家三口的生活卻很溫馨。
責任編輯:趙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