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長路工作照
史長路,男,1987年3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濟南市生活廢棄物處理中心一線作業工人。
史長路2013年從部隊轉業到市生活廢棄物處理中心,按照組織安排,到一線從事生活垃圾填埋處理工作。面對從來沒接觸過的職業,面對臭氣熏天、垃圾遍地的填埋場,面對每天近1500噸垃圾的推平、壓實、覆蓋的超大的工作強度,他沒有退縮,而是虛心向老同志、業務骨干學習,向書本學習,立志扎根基層,建功立業。他還買來垃圾處理專業書籍和各種大型機械操作指導書籍,很快掌握了生活垃圾處理的專業知識,從此,他頂著垃圾發酵后的刺鼻惡臭,冒著春秋季節的風沙揚塵,兢兢業業的工作在生活垃圾處理一線。
他時刻牢記作為一名垃圾處理工的職責,把“舍得一身臟、換來萬人潔”作為座右銘,牢固樹立“固廢處理 服務民生”和“兢兢業業做事”的工作原則,堅持“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作風,牢記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堅守在垃圾填埋場的一線,日夜奮戰,盡忠職守出色地履行自己的工作,從而實踐和提升自己的人生價值。
史長路同志的敬業奉獻精神。為確保垃圾處理工作的順利開展,他放棄節假日,始終堅持在工作崗位上。即便是輪休時候,他也睡不踏實,總是惦記著車輛安全情況,經常重復檢修,盡量做到萬無一失。眾所周知,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是一項苦、累、臟的差事,填埋場區的工作環境更為艱苦,沒到過作業現場的人根本無法想象環境是如何惡劣。但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史長路總說“條件越是艱苦,越是要發揚黨員的本色”。
史長路同志的節約安全意識。自到一線工作后,史長路同志刻苦鉆研,創新理念,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以中心節能降耗的要求,堅決執行節約與節儉一致、績效與能耗一致、以舊換新三原則。大力倡導節約資源的生產方式,從節約一滴油、一滴水、一度電、一個螺絲釘開始,從自身做起,帶動本班人員增加節約意識,使每一位員工都能從一點一滴做起,節約資源,降低消耗。
為做好服務保障工作,史長路經常對作業車輛和相關設備進行全面、細致的沖刷、檢查和維修,做到了車輛和設備的外形潔凈、數量充足、運行良好。為了保障車輛無帶病作業現象,他提出“包車到人,結對互查”的工作方案,即將業務車輛具體分配到每位班組成員,成員之間結成對子,相互監督。方案實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但班組同志全部做到了出車前、工作中、收車后的三檢安全和密封性檢查,還杜絕了垃圾及滲濾液灑漏的現象。
史長路同志的科學創新理念。垃圾的無害化處理工作繁瑣復雜,特別是近年來城市擴容,垃圾量大幅增加,這給整個垃圾處理班作業帶來極大難度和超強度的工作量,導致同志們勞動強度日益加大。為改變這種情況,史長路多次參與科室研究會議,并提出修建垃圾作業平臺來解決這一難題。經多方論證,他的建議被采納并很快得以實施。從使用效果看,這種平臺作業法不僅減少了油料消耗,而且從根本上減輕了作業人員的勞動強度。
史長路同志的為民服務精神。在所居住小區,無論誰家有困難,他總是毫無怨言,隨叫隨到。有一次,他的鄰居家衛生間馬桶堵塞。當鄰居來請他幫忙時,正在吃飯的史長路放下飯碗,立刻奔到鄰居家。正值夏季,衛生間地面溢滿污水,臭氣撲鼻。見狀,史長路赤腳踏入污水之內,急忙清疏馬桶。在清疏過程中,工具難以施展的地方,他就用手直接清理。憑著一心為人的熱忱之情,史長路不顧污水沾滿身體,不顧惡臭刺鼻,終于將馬桶疏通。看到全身污跡的史長路,那鄰居贊不絕口。這就是史長路,一個樂于助人、不求回報的好青年。
史長路同志能時時、處處以大局利益為先,始終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始終做一名任勞任怨的垃圾處理工,受到了同事和領導的好評,2014年獲得市職工職業道德建設標兵、市青年崗位操作能手,2015年獲得市五一勞動獎章。
責任編輯:王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