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璐,男,中共黨員,1982年2月出生,2005年參加工作,現任墾利縣城市管理和行政執法局市政管理處副主任,承擔著市政公用設施管理、城市防汛、藍天供熱外網管理、城市重點工程建設管理等各項工作。
憑著共產黨員的忠誠和干一行、愛一行的熱忱,董璐同志十年如一日,在自己最樸素又最艱苦的崗位上全力付出、默默奉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他對于愛崗敬業的理解,向我們彰顯了“平凡如石,奉獻似金”的實干精神。
為了那一條條平整堅固的馬路,一排排森然站立的防護林,一條條清澈見底的河渠水道,為了那一次次的被狂風暴雨肆虐的城市,也為了千家萬戶冬日的溫暖,董璐同志不知道頂過多少烈日,冒過多少嚴寒,熬過多少不眠之夜。談起工作經驗,董璐同志總是笑著說:“沒什么大道理,扎實、肯干、能琢磨比什么靈丹妙藥都管用!”俯首拉重車,辛勤苦耕耘,把滿腔的熱情毫不吝嗇的傾灑在自己所熱愛的事業上,不計較得失,不在乎名利,是對他最好的概括。
任勞任怨的石頭
從開始工作以來,董璐同志便很少有星期天,很少有節假日。他以一顆石頭的心仰視著他所從事的每一項工作,默默地盡其所能,要求自己把事情做到最好。
縣城每年都有不少綠化工程,需要大量的廣饒土,為了保證土質,防止土販搗鬼,董璐同志主動向領導提出犧牲晚上休息時間蹲守現場,通過發放土票的方式,確保不出現漏洞。盛夏蚊蟲多,他幾乎是一天一身包,時間長了,身上全是小紅點。餓了,就在車里加餐,方便面、礦泉水成了那段時間他的主餐。由于睡眠嚴重不足,董璐同志的眼睛經常腫脹、疼痛,他就點些眼藥水,硬是這樣一夜一夜堅持到調土工作完成。每當第二天從土場回到施工地點,他的身上總能抖摟下好多土,工人們都跟他開玩笑說:“您一天帶回來的土就能養活一棵樹,也算是一個小型拖拉機了。”
俗話說:水火無情。每年進入汛期,董璐同志和其他防汛搶險隊員經常徹夜地巡視、排查隱患,組織人力、物力搶險救災,他常在嘴里念叨的一句話就是:“拼了命也不能有任何閃失。”在8月18日夜間的特大強降雨侵襲之下,興隆街北段出現嚴重積水,部分商戶的房屋內水深已達20厘米,老百姓束手無策。由于道路積水較深,值班車輛出現了故障,搶險人員無法及時趕到。在這緊急關頭,董璐同志果斷回家將自己還在磨合期的私家車開來,迅速趕往事發地點。到達目的地后,他的私家車因為發動機及車體嚴重進水而拋錨。董璐同志并沒有顧及這些,他迅速地帶領隊員們跳入水中疏通管道,奮戰了兩個多小時,積水終于順利排出,而董璐同志和搶險隊員們也累得幾乎虛脫了。他們在這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付出了全部的努力,也贏得了由衷的喝彩。
不遺余力,不留遺憾,讓所承擔的每項工程都成為精品,讓所負責的每項工作都對得起百姓、對得起良心。這是董璐同志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對自己許下的承諾。
刻苦鉆研的石頭
“能省就省,省一分也是勝利”是董璐同志一貫的作風,也是他在工程管理過程中絞盡腦汁、費盡心思地為國家“省錢”的座右銘。
毀壞的城市道路原先都是采用先挖后補的辦法,不僅費時費錢,修補效果還不好。董璐同志提出可以改用比較先進的熱灌縫的處理方式,既能保證修補以后路面的使用壽命,還起到了封水、沉降補均的效果。幾年來,僅此一項創新就為國家節省了近400萬元。
在兩河治理過程中,清淤工作是個很讓人頭疼的事情。人工清淤進度太慢,還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董璐同志和施工人員經過周密的研究,決定結合雨季特點,采取建溢流壩蓄水的方式,利用水力沖刷河床淤泥和排污管道。這一措施使兩河淤泥下降了0.43米,清除了百分之七十的管道淤泥,這次董璐同志的“計謀”又得逞了,僅這一項就節省了300多萬元。
在琢磨如何為國家節約資金的同時,在施工管理過程中,董璐同志還及時總結實踐經驗,積極探索管理路子,制訂了一系列嚴密的質量管理保障措施,如制定《墾利縣市政工程管理辦法》,同工程施工企業簽訂《工程質量承諾書》,按工程招標價格收取工程造價百分之十的質量保證金。他還創造性地提出了人員機械進場關、施工材料檢驗關、施工環節檢驗關、環境衛生質量關及工程質量處罰關“五關”管理措施,層層設檢,步步把關,嚴防死守,不留缺口。這種近乎苛刻的檢查監測體系,能夠對施工出現的問題作出快速反應,有利的保障了工程質量。
人們總說,默默付出是愛崗敬業的鮮明表達,而勇于創新,善于思考,何嘗不是另外一種工作熱忱?
平易溫和的石頭
董璐同志每年冬季都會抽調到藍天供熱負責城區6000余戶居民的供熱管理工作。為了保證管網的正常運行和住戶的供熱效果,他和工人們在冰天雪地里一呆就是大半天或大半宿,回家之后腳腫的穿不進鞋,一下樓梯膝蓋就生疼。
供暖工作牽扯到千家萬戶的利益,有限的人力和物力在面對一些突發情況時會捉襟見肘,這時會有部分群眾產生埋怨情緒。面對群眾的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是辱罵,董璐同志都耐心的做工作,經常接一個住戶電話就得解釋和勸導半個多小時,一遍一遍跟群眾解釋和道歉。同事們說,有的用戶特別不講理,在電話里臟字連篇,我們在旁邊都聽得義憤填膺,但董璐同志的臉上卻是始終如一的微笑。
有人問他:“你天天這么干,還總是有群眾不滿意、不理解,只要家里稍微不熱就找上門來甚至打上門來,你不委屈嗎?”董璐同志總會露出他那特有的憨憨的笑容說:“有啥可委屈的?這么冷的天,誰家里不熱都不高興,咱干好了,老百姓自然會感激的。”
在寒風逼人的冬天里,溫暖如春的態度和高質量的服務一樣,都是老百姓最需要的,也是我們這個社會所需要的。
因為工作出色,成績顯著,董璐同志年年被評為“先進個人”“先進工作者”,獲得了領導的充分信任和群眾的廣泛認可。在普通的城市管理崗位上,董璐同志以誠懇的態度、篤實的腳步,用勤奮和執著把自己打造成最溫暖的螺絲釘,雖平凡如石,卻奉獻似金。他讓我們明白,樸實的生命也可以厚重如山,繁花似錦。
責任編輯:趙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