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斌,男,現年46歲,中共黨員,鄄城一中語文教師。他雖崗位平凡,但心有大愛,深諳“愛是美德的種子”“愛是充實了的生命”的道理,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助人為樂、無私奉獻。2015年,在得知自己與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后,他沒有絲毫的猶豫,積極配合紅十字會完成了高分辨血樣采集等捐獻準備工作,并成為菏澤市教育系統首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一、仁心存愛,靜待花開
2010年5月6日,星期四。上午放學后,邢老師下班途經鄄城縣人民廣場。再次發現那輛上書“點點滴滴熱血濃,人道博愛處處情”的流動獻血車,停靠在廣場西側。為彌補上次因感冒發燒沒能成功獻血的遺憾,邢老師義無反顧的走了上去。在血站同志的指引下,他完成了各項準備工作,最終獻血成功。
在領取獻血證時,工作人員指著一份表格對他說:“你身體不錯,是否愿意加入“中華骨髓庫”,成為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呀?” 面對血站同志的詢問,他毫不猶豫地在志愿書上簽了字,成為“中華骨髓庫”百萬“生命種子”中的一粒。他的毫不猶豫源自“愛之花開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榮”的心懷大愛,源自“只要還有能力幫助別人,就沒有權利袖手旁觀”的無私奉獻。
二、兌現承諾,實現對接
埋下一粒種子,孕育一份希望;奉獻一片愛心,帶來一絲溫暖;許下一個承諾,只為一朝兌現。
2015年10月26日,邢老師等來了一個讓他期待已久的電話。電話來自菏澤市紅十字協會丁書狀主任,電話中,他語氣十分溫和:“你的骨髓和一位白血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了,請問,你愿意為患者無償捐獻嗎?”“能救人一命,當然愿意!”邢老師感覺自己的雙手在止不住地顫抖,“這個電話我等了近6年,我以為我的血液會在中華骨髓庫一直沉睡下去,沒想到,奇跡降臨了!”邢老師深知,造血干細胞在親兄弟姐妹之間配型成功幾率只有25%,無血緣關系配型成功幾率僅為十萬分之一——等來捐獻的機會,太難了!電話中,邢老師告訴丁主任:“我可以放下手中的一切事務,隨時準備捐獻!”
經過北京紅十字血液中心進行高分辨配型檢測和全面體檢,最終結果顯示,各項指標全部合格,邢老師將成為菏澤市教育系統骨髓捐獻第一人。2016年1月2日,是赴濟捐髓的日子。鄄城一中特在東校二樓小會議室隆重舉行了歡送儀式。邢老師即席分享了自己的感受:“能盡自己的綿薄之力,給受捐者第二次生命,進而挽救一個即將破碎的家庭,我感到非常榮幸。”歡送儀式結束后,在學校領導、市紅會丁主任和家人的陪同下,邢老師立即趕赴濟南實施捐髓。
“捐獻之前,供者需做很多準備工作,其中最痛苦的步驟為‘動員’:即用外周血動員劑讓骨髓中的造血干細胞大量釋放到血液中去。這個過程會引起骨痛及短暫的不良反應。”主治醫生對邢老師做了以上叮囑。1月7日,是原計劃正式采集的日子。“真正意義上的生命因我而重生,生命因我而延續就這樣靜靜開始了……”邢老師默默地想著。8時30分,血細胞分離機開始轉動,經過4多小時的采集,218毫升含有足夠量造血干細胞的外周血液順利采集完畢。
三、愛心奉獻,情暖人間
愛心公益,講究奉獻,重在行動。“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幫助別人確實是很快樂的一件事情,在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的精神和心靈也可以得到升華,自己也是“幸福滿滿的”。愛心點燃希望,奉獻成就未來。愛心無大小,重點在行動。邢彬同志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我們展示了心有大愛、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和服務群眾、獻身公益的社會責任,令人欽佩、讓人感動。他的這種精神,為鄄城一中精神文明建設注入新的活力,增添新的亮點,鄄城一中全校師生為有這樣的優秀愛心人士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
《菏澤日報》、《牡丹晚報》在頭版刊登了“鄄城一中教師將赴省會捐髓”的消息。新浪網,菏澤網,鄄城信息港等媒體也對此事進行了報道。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王琳
責任編輯:王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