伉儷攜手學雷鋒
多年來,在社區志愿服務、扶老助殘、愛心助學、義務植樹等現場,人們總會看到殷樹山劉彩鳳夫婦倆的身影,老兩口的愛心事跡經常見諸報端,也獲得了多項榮譽。

殷樹山、劉彩鳳夫婦倆資助學生
殷樹山,男,1926年3月出生,環翠區環翠樓街道塔山中路社區居民。劉彩鳳,女,1930年10月出生,環翠區環翠樓街道塔山中路社區居民。殷樹山、劉彩鳳夫婦,兩位耄耋老人離休后無私奉獻30余載,帶領大伙兒美化小區、照顧70歲以上的獨居老人、捐助家庭困難的學生……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的承諾與誓言,居民親切地稱他們為“活雷鋒”。
2016年10月20日凌晨,環翠區塔山社區的退休老黨員劉彩鳳因病住院。隨后,她與丈夫殷樹山毅然在病房里簽下了遺體捐獻同意書。消息一出,令無數威海人為之動容。
多年來,在社區志愿服務、扶老助殘、愛心助學、義務植樹等現場,人們總會看到殷樹山劉彩鳳夫婦倆的身影,老兩口的愛心事跡經常見諸報端,也獲得了多項榮譽。
夫妻倆自愿百年之后捐獻遺體和器官
10月20號凌晨,劉彩鳳起來上衛生間時突然昏倒了。經醫生診斷,老人屬于突發腦梗。經過治療,老人的神智恢復清醒。21號早晨,劉彩鳳握著殷樹山的手提起了兩人早就商量好的一件事——自愿百年之后捐獻遺體和器官。
21日下午,得知老人的意愿后,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來到醫院。此時距離劉彩鳳突發腦梗不過一天一夜,平時堅強的殷樹山看起來已格外疲憊,重重的黑眼圈非常明顯。
因老伴劉彩鳳還很虛弱,不能長時間說話,殷樹山就貼心地充當老伴的發言人,與大家交流。“捐獻遺體的想法已經有三四年了,我們活著的時候一輩子做好事,以后走了也要把遺體捐獻出去,貢獻給醫學事業,繼續為大家做好事,也算有始有終。”劉彩鳳吃力地說。
在劉彩鳳簽完遺體捐獻同意書之后,殷樹山隨即也簽了同意書。“遺體接受單位為濱州醫學院煙臺校區,因為您和奶奶歲數都大了,所以遺體只能用于醫學教育和醫學科研,不能用于臨床醫療。”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李松柏向兩位老人說明了情況。
對于父母的決定,殷樹山夫婦的兩位兒子以及兒媳婦都給予了理解和支持。
信念一致 愛心路上永相隨
盡管有兒子、兒媳婦的隨身照顧,連日來,殷樹山一刻也沒有離開醫院。即便如此,老兩口還一直惦記著社區里的愛心小書屋,還籌劃著從冠名基金里拿出一筆錢資助38個貧困學生,還牽掛著沒有結束的“黨史國史進校園”活動。
這就是殷樹山劉彩鳳夫婦,結婚60年,做好事成了一種習慣,在志愿服務的道路上,倆人信念一致,一直堅持的現在。
87歲的劉彩鳳靜靜躺在病床上,鼻孔插著氧氣管;91歲的殷樹山默默地坐在床頭的椅子上,時不時掖一下老伴的被子……這是進出劉彩鳳病房的醫護人員最常見的情形。
對于殷樹山而言,相伴走過60年的劉彩鳳不僅是自己的妻子,更是他志愿服務道路上最堅定的同行人,是他慈善生涯中最有力的支持者,是他公益事業上最好的伙伴。
入院前的每一天,他和老伴一人拿著一把掃帚,日復一日義務清掃小區道路;他連續70余年堅持收集報紙和刊物資料,老伴不厭其煩地給分類整理;他們拿出自己的退休金,以兩個人的名字在慈善總會設立了助學基金和擁軍基金;每逢傳統節日,老兩口總是自己準備好各種材料,做好各種節令食品,一一分發給社區里的老人、孩子、環衛工人和外來務工人員……
殷樹山說,他和老伴不是夫唱婦隨,而是懷著共同的理想信念,他們“思想統一,目標一致,語言同聲,行動同步”。對于此次簽訂遺體捐獻同意書,兩人也早就達成了共識,只因平時太忙,沒有顧得上。“這次老伴住院提醒我,我們的年紀真是大了,有些事該辦就得抓緊時間辦一辦。”殷樹山說,“我們不怕死,誰都有這一天。但我們又都怕死,怕死后小書屋沒人打理,怕還有好多想干的事干不完。”
愛心傳遞 美德威海蔚然成風
當天上午,記者來到劉彩鳳的病房時看到,老兩口正在商量著愛心基地里的地瓜熟了,要分給社區里的老年人。交談中,殷樹山透露,這個愛心基地是自己的大兒子殷漢文自費從自家的承包地里開辟出來的。西瓜、蘿卜、白菜、地瓜……每一批時令蔬菜瓜果下來,殷漢文總會最先運送到塔山社區,然后與父母一起一一分發給社區里的孤寡老人、環衛人員、社區周邊施工隊的工人等。
多年來,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殷樹山的兩個兒子以及兒媳婦,不僅非常支持老兩口的善行義舉,而且積極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為好人做好事,成了他們的家風。其實,不僅僅是自己的家人,殷樹山劉彩鳳夫婦的愛心影響著,也感染著周邊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志愿服務活動。
在塔山書屋里,一面紅艷艷的“中老年志愿者團隊”隊旗十分惹人注目。殷樹山發動團隊隊員們,每周至少兩次做志愿活動,街道臟了,他們就扛起掃帚清掃垃圾;冬天下完雪,他們就拿著鐵鍬清理路面;花草樹木折了,他們就趕緊買苗補種;逢年過節,他們會帶上水果點心去陪伴福利院里的老人們聊聊天,也會去孤兒院給孩子們帶去衣服和玩具。
這是一群平均年齡65歲以上的老人,但在志愿服務上,他們比許多人都“年輕”有活力。“要不是殷樹山大哥帶著我做志愿活動,我現在可能只是一個成天憋在家里的老太太,而現在時常開展志愿服務,我每天都活得很開心!”78歲的李苓榮說。
除了動員老人外,殷樹山劉彩鳳夫婦倆也很重視把奉獻精神傳遞給孩子們。一位在塔山中學做了十多年班主任的老師告訴記者,他先后帶領過400名學生跟隨殷樹山夫婦做義工,20年來,在殷樹山夫婦帶領下做義工的學生有上千人。“孩子們在塔山書屋學到的不只是如何制作一些手工藝品,還傳承了雷鋒精神,很多從小嬌生慣養的獨生子,通過經常做義工,變成了樂于助人的小‘雷鋒’。”這位老師說。
“我不是發揮余熱,我要發光發熱,只要我自己做好了,自然會影響和帶動其他人。”殷樹山表示,很多人問他怎么有那么多時間和精力做事,他只向對方說了一個數字:“退休以后,每天我和老伴都會拿出14個小時來做好事,24年了,我們從沒給自己放過假。”
“我挺好的,老伴也沒什么大問題。”殷樹山笑著告訴記者。在兩位老人的心里,時時刻刻裝著別人,裝著社區,從來沒把自己放在心上。
耄耋之年的殷樹山、劉彩鳳夫婦,做了一輩子好事,他們的捐款累積超過了100萬元,資助的第一個貧困學生,如今已經是70多歲的老人;他們管理的小書屋,已經成為周邊居民學生的“根據地”;在他們努力下修建起來的健身廣場,為社區群眾帶來了無限歡樂……
責任編輯:石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