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閣,女,1966年6月出生,牡丹區大黃集鎮馬府村村民。菏澤市牡丹區大黃集鎮馬府村老人史玉蘭的一生是不幸的,她和老伴馬傳喜白頭到老竟沒能生一個孩子。可她又是幸福的,孤苦了一輩子到了晚年,得到了遠房孫媳婦李翠閣的精心贍養。雖然已超出了血緣的親情,但是一種崇高的大愛使老人生活無憂無慮,頤養天年。
2005年史玉蘭的老伴馬傳喜去世。那年史玉蘭79歲。失去親人的痛苦加上年歲已高,史老太整天大門緊閉呆在家中,偶爾在大門口呆一下也是摳著自己的手指甲孤言寡語。
老人悶悶不樂的樣子被李翠閣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為了讓老人不至于太孤單,她有事沒事總是去老人家中串門與她聊天。她發現老人的一日三餐簡直就是湊合,就勸老人去她家吃飯,老人不去。她就換個法說讓老人幫著燒鍋,這下老人家才答應去了。一段時間過后翠閣向公婆說出了要贍養史老太的想法,得到二老的支持。從此,史老太過上了衣食無憂的新生活。
照顧一位老人一時一會容易,十余年如一日就沒那么簡單了。11年來,李翠閣卻做到了始終如一。 史玉蘭愛聽戲,平日里在家看電視時翠閣怕她聽起來費力,總是把音量放得很大。那些在大街上“蹲墻根”的老年人聞聲會在她家相聚。時間一長到她家聽戲的老年人越來越多。李翠閣非但不嫌棄,還為他們騰出小方桌擺上適合老年人玩的麻將紙牌。常有人說“這里是人場,要不是翠(兒)老頭老婆上哪玩去?”。人們說的話也是事實,可翠閣最初的用意倒是怕奶奶寂莫,變著法給老人找幾個陪著啦呱的人。
近些年鄰近的一些大村子每年都唱大戲。而馬府村太小唱不起戲。李翠閣就用三輪車帶著奶奶到幾個村看戲。戲臺周圍大籠包、油饃、糖糕、肉湯鍋等比比皆是,每次在戲場上她總是買上一兜讓奶奶嘗鮮。
史玉蘭一生只有娘家這一門親戚,按常理高齡的閨女回娘家的次數是很少的,可是為了讓奶奶換一下環境,翠閣每隔些時日總是用電車帶奶奶回娘家。奶奶的娘家在14里遠的孫劉莊村,這對祖孫的小車走在奶奶娘家的大街上,那些舅姥娘舅姥爺們迎了一道街。
史老太雖說身子骨子扎實,可畢竟是90高齡的人了,有個小病小災也是常有的,對此李翠閣伺候得無微不至。2014年麥收剛過,老人染上季節性瀉肚子,剛開始并不怎么頻繁,翠閣在衛生室拿了藥讓她吃,老人卻說:“麥茬爛沒好漢,這不是病,我不喝藥”。沒想到,第二天明顯加重,可是老人還是說這不算病。翠閣只好像哄小孩一樣對奶奶說:“我覺著這也不是病,說不定到外邊轉轉活動活動就會好了呢”。最終她把奶奶“哄”上三輪車轉到了鎮衛生院,經檢查老人已經脫水,必須住院補液治療。
高齡老人血脈很脆,扎在手背上血管里的針頭處好幾次隆起大包,翠閣就用熱毛巾為她熱敷消腫。一上午要輸三個吊瓶液體,翠閣是寸步不離,還專門給老人做些易于消化的飯食。幾天里老人大便失禁,翠閣一上午需倒幾次便盆。夏天便盆置于屋里多有不便,每次倒完便盆翠閣總是用清水沖刷后再置于內小許清水,減少異味。在翠閣的精心呵護下,奶奶很快恢復了健康。
挽著個耄耋奶奶,吻著三月的風,躲開六月的暑,踏著九月的霜,披著臘月的霧,一切都在變,只有一顆翡翠般的心沒變,這就是一個農村婦女李翠閣的大愛情懷。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王琳
責任編輯:王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