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撐起一個家
8年的時間,在王延剛的精心照顧下,母親能夠站起來,并能進行一些簡單的語言流。2016年榮獲勝利油田第五屆“孝老愛親”道德模范稱號。

王延剛經常將自己的腳和母親的腳綁在一起,幫助母親做康復訓練

王延剛全家福
王延剛,男,漢族,1976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現為勝利油田海洋采油廠生產運行科科員。2008年,母親突發急性腦溢血,經搶救然保住了性命,但落下了偏癱和完全失語。之后三年間,父親、岳母相繼離開人世,接二連三出現的變故不斷沖擊著這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庭,作為家庭的獨生子,王延剛要一邊工作,還要一邊照母親。8年的時間,在王延剛的精心照顧下,母親能夠站起來,并能進行一些簡單的語言流。2016年榮獲勝利油田第五屆“孝老愛親”道德模范稱號。
連續變故,家庭經歷不幸。2008年12月17日,正在崗位上工作的王延剛,突然接到妻子電話:不知道什么愿意,母親在家里嘔吐不止,現在已經昏迷…….經過連夜搶救,母親的命雖保住了,但由于出血量太大,直到一周后才開始逐步有了一點模糊意識,最終落下了偏癱和完全失語的殘疾。
屋漏偏遭連陰雨。2009年3月,王延剛的岳父突發心臟病,醫生建議安裝心臟起搏器。手術后,岳父的身體極度虛弱,為保證心臟功能完備,需要常年服藥,并定期去醫院檢查。每次,王延剛都是小心翼翼地照料著。2010年4月,王延剛的父親被診斷出賁門癌,他又把精力勻出一部分來放在父親身上。那段時間,王延剛幾乎沒睡過一個安穩覺,為了給父親減輕病痛,他晚上差不多每小時都起來給父親按摩、聊天。但兩年后,父親還是病逝了。在父親患病期間,他的岳母又因意外事故去世。
短短三年間,4位老人,兩位重病,兩位離世,連續的變故,幾乎要把王延剛這個七尺漢子徹徹底底擊倒了,原先烏亮的頭發一夜間花白了許多。
肩挑重擔,坦然面對生活。生活,總還要繼續……自打母親患病后,人們經常能在蓬萊公園和小區廣場碰到一個年輕人將自己的腳和一位老人的腳綁在一起,攙扶著老人散步。這個年輕人就是王延剛。
母親生病后,王延剛扔掉了抽了十幾年的香煙,生生戒掉了煙癮,把除了工作之外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學習烹飪和康復的知識上。為了給母親增加營養,平日里不大做飯的他從同事那里借來烹飪書籍,跟著書本學習烹飪知識。此外,他還向周圍鄰居和身邊同事學習實操,在很短的時間內,他由“廚房門外漢”變成了一個能做出色香味俱全飯菜的“地道大廚”。學會幾道拿手菜后,他每天變著花樣給母親做飯,母親原本瘦弱的身體漸漸胖了起來,臉也變得紅潤起來。
為了讓母親順利康復,王延剛把母親送到了位于北京的中國康復研究中心住院半年。這段時間,為了既不影響工作,又能照顧母親,他向單位領導申請改變原先上一天休兩天的工作模式,先連著上幾天班,再連續多休幾天,好方便去北京照料母親。
夫妻同心,書寫明天希望。作為雙獨家庭的夫妻二人,按照政策享有二孩權利。可就算是現在國家政策完全放開,他們也沒有一丁點兒的想法——生活的壓力,夫妻二人僅存的精力,都要放在照顧、贍養老人身上。
康復治療,精神狀態更重要。為了能讓母親開心,他經常給老人講一些有趣的事情,帶著老人到槐林、海灘、周邊城市逛一逛、看一看,讓老人時刻保持愉快的心情。為了學習康復知識,他捧著深奧的針灸、按摩書籍,一邊學,一邊在自己身上找穴位,反復練習,經常是熬到深夜捧著書本就睡了過去。有空時候,他還要去找母親的康復大夫學習康復護理的具體操作方法,回回他都要把大夫囑咐的注意事項記在本子上,生怕遺漏了一丁點兒細節。慢慢的,王延剛成了一個康復護理“專家”,除了每天幫母親按摩之外,他還自制了一套康復工具,幫助母親活動四肢,母親的身體狀況也恢復得越來越好。
王延剛的妻子除了照顧老人和孩子,還要擦桌掃地、洗衣做飯,辛勤忙碌毫無怨言。幾年來,臥病在床的婆婆的床鋪干干凈凈,沒有異味,身上也從有生過痤瘡濕疹。5年來,王延剛的母親在精心照料下,終于能走路了,還能夠進行一些簡單的語言交流。夫妻二人并肩戰斗,共同分擔生活的磨難,向著希望進發。
責任編輯:王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