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簡介:
楊春香,女,漢族,1951年4月出生,青島平度市家崔家集鎮虎李家村村民。
事跡概述:
自楊春香1975年結婚嫁到崔家集鎮虎李家村以來,照顧老年偏癱的婆婆以及年邁的公公無微不至,婆婆去世后,她又毅然體貼入微地照顧著沒有血緣關系、無人贍養的三爺爺和姨婆婆。風雨四十載,先后為四位老人養老送終,勤勞、奉獻一生,孝敬老人,演繹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孝美親情,詮釋了平凡的大孝。
故事正文:
1976年,楊春香大兒子剛滿百天時,婆婆突然身體不舒服、手腳不聽使喚。到醫院檢查,罹患老年偏癱。此時,楊春香正處于哺乳期,且丈夫常年在外打工,但她咬咬牙,扛起了全家的重擔。婆婆大小便失禁,她不僅每天要為老人喂飯喂藥、洗漱更衣、還要倒屎倒尿。因怕老人因長期躺在床上會生褥瘡,她每天多次給婆婆翻身、擦洗,婆婆因年齡大了身體非常僵硬,每次翻身都要費好大的勁,但她依然堅持每隔幾個小時給老人翻身促進血液循環。夏天,她擔心老人身上有異味,一天給老人擦洗好幾回身子。就這樣,一天又一天,楊春香一邊拉扯著三個孩子,一邊又要來回跑照顧老人,并且還要下地干活……當她生二兒子的第二天,就下地干活了,家里的活多加上照顧公婆,楊春香沒有時間照顧孩子,孩子經常餓的哇哇大哭,嗓子都哭啞了。但是,回到家里,楊春香顧不上哭喊的孩子,總是先去給婆婆翻翻身子,把大小便清理干凈,然后才給剛出生不久的孩子喂上兩口奶。
80年代初分家時,公婆偏愛著小兒子,給小兒子新蓋的瓦房,給楊春香留下了800元債務和老房子。那時候,丈夫在外地工作,她只身一人拾掇家里家外,照顧老人孩子,忙活40畝地。老人的偏愛,并沒有讓楊春香放下對老人的孝敬,一直盡心盡力的照顧老人的衣食住行。精心照顧婆婆13年后婆婆去世,1989年,婆婆去世后公公一度精神不好,常挑三揀四,楊春香又毫無怨言地將公公接回家照顧。一次,她把洗腳水放到公公面前,公公嫌棄燙用腳踢翻了盆子,濺了她一身,她笑了笑,又去重新重倒。還有一次,公公想吃紅燒魚,她趕早集買回魚來,花了一個上午的時間做好,午飯時公公嫌魚刺多,直接把魚倒在垃圾桶里,楊春香強忍著眼淚,給公公又去賣魚來做……由于楊春香照顧得好,公公的精神一天天好起來,直到2012年94歲高齡安詳老去。
對農村來說,能照顧好、孝順好自家公婆,做得已經很好了。但楊春香在婆婆去世后,自1990年起,又毅然一直照顧著出了出了五服的三爺爺和沒有血緣關系的姨婆婆。自此,楊春香每天要照顧著三爺爺、姨婆婆和公公三位老人。忙得更加不可開交。
用楊春香的話說:“三爺爺和姨婆婆都無兒無女,她就是不忍心看老人無依無靠。”在悉心照顧下,兩位老人的身體和精神都很好,慢慢地過成一家人。姨婆婆也成為了楊春香的三奶奶。
三爺爺怕冷,楊春香就趕緊為三爺爺做厚被子。白天照顧老人,收拾家里,只有晚上才有時間安靜的做被子。因為眼花了,看不清針,楊春香的手上一晚上就得扎上好幾個口子,就這樣,連熬了好幾個通宵才把被子做起來。當一床暖和的被子遞到三爺爺手中時,三爺爺激動的落下了淚。2004年,三爺爺臨終時,一直拉著楊春香的手,擔心三奶奶不適應養老院的生活。楊春香一口應承著將三奶奶照顧到底。三爺爺去世后,為照顧好三奶奶,三爺爺走后,為照顧好三奶奶,楊春香與老伴分居10年,每天照顧姨婆婆的飲食起居,用單獨的菜刀、鍋碗為姨婆婆做飯盛菜,只為了將飯菜做得更軟更可口,只為老人能夠吃得安心舒心。
每當三奶奶生病了,精神不振、也沒有胃口的時候,楊春香就變著法兒做可口的飯菜,特別注意三奶奶吃飯多少,甚至連老人的大小便也注意觀察,以便隨時調整飯菜的硬軟。這,看起來都是小事,但在老人那兒都是大事,三奶奶一頓飯吃不好,就幾天不能動,一次大便不通,就象大病了半個月,楊春香小心照顧著……每次和三奶奶聊天的時候,她經常想方設法說一些好笑的事情逗老人開心,讓老人的精神越來越好,身體逐漸好了起來。2015年,楊春香的三奶奶94歲高齡去世后,她依然通知著子女們都回家,為沒有血緣關系的老人進行守靈。弟弟不理解她,也曾埋怨過她。但楊春香反駁說:“這就是我自己的老人,我對每一位老人都善始善終,相信故去的他們在九泉之下也能欣慰。”
用最傳統的方式詮釋了孝的含義,楊春香事跡在當地傳為佳話。
責任編輯:劉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