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年堅守礦山生產一線
邊希蘆,53歲,山東金嶺礦業股份有限公司侯莊礦“邊希蘆勞模創新工作室”負責人,從業36年,始終堅守在礦山生產一線,敬業奉獻、埋頭鉆研、善于創新,牽頭進行的創新創效項目達數十個。曾入選2015年度“淄博好人榜”。

邊希蘆 (右一)
邊希蘆,53歲,山東金嶺礦業股份有限公司侯莊礦“邊希蘆勞模創新工作室”負責人,從業36年,始終堅守在礦山生產一線,敬業奉獻、埋頭鉆研、善于創新,牽頭進行的創新創效項目達數十個。曾入選2015年度“淄博好人榜”。
工作就是樂趣 修好機器就是存在的價值 邊希蘆1980年進入金嶺鐵礦工作,1993年進入金嶺鐵礦侯莊礦工作,到現在。獲得的榮譽不計其數:山東省冶金行業優秀技能人才、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山東省冶金行業首席技師、振興淄博勞動獎章、淄博市“十佳名師高徒”。
邊希蘆的工作,就是給機器“看病”,給機器找到病源、治好病就是他最幸福的事兒。30多年和不會說話的機器打交道,是邊希蘆最大的興趣。
喜歡和鉗子、扳手、螺絲釘、螺絲帽打交道的邊希蘆不但喜歡干,還愛研究琢磨機器。這些年他刻苦鉆研,帶領人員不斷開展技術攻關,先后對侯莊礦的一批老舊設備進行了技術改造,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其中對提升機的直流電控改造,與以往相比每年可節電30%以上,年創造經濟效益10萬元以上;設計改造一次成井用潛孔鉆機,創造經濟效益達30萬元。
提升機直流電控改造項目、空氣能熱泵熱水機組利用項目、地表礦倉卸貨緩沖裝置改造、電動鏟運機卷纜系統改造、空氣能冷風換熱利用項目、電動鏟運機后機架與卷纜改造、電動鏟運機舉升油缸下銷座改造、電動鏟運機電動機改造項目……“邊希蘆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創新創效項目清單上兩頁紙的紀錄,每個項目看似不大,但卻為單位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
工作不能差一絲一毫 家里卻一點顧不上虧欠妻女 工作改進中邊希蘆最難忘的是研究制造了一次成井潛孔鉆機。當時,侯莊礦原先的上山施工多為人力施工,安全性較差,施工效率較低。2014年國慶節邊希蘆開始研究,當年11月終于制造出一次成井潛孔鉆機,進行施工深孔眼,分段爆破,一次成井。由此一來,上山施工成本由原先1400元/米降低為600元/米;施工效率由現1m/天,提高為2.5m/天。如果外購一次成井潛孔鉆機成本大約30余萬元,而邊希蘆的改造用的都是廢舊物品。
邊希蘆是個“工作狂”,滿腦子都是活,不管晚上幾點,不管人身在何處,只要單位有活需要他都是隨叫隨到。“畫圖紙,一絲不茍,修機器,仔細得從不差一絲一毫,但家里的事兒基本什么都不管。”邊希蘆的妻子說,丈夫善良、樸實、能干、不愛說話,從不計較得失,永遠把工作擺在第一位。
有一年,5歲的二女兒做扁桃體摘除手術,手術室外夫妻兩人焦急地等待。“他一方面擔心孩子,一方面還說單位還有哪臺機器要修,結果孩子一出手術室,聽說手術成功,他就立刻跑了,去單位干活了……” 邊希蘆的妻子回憶說,緊急情況都這樣,更別提平常,加班加點是經常的事兒,有時候一干就是一天一夜,甚至兩天兩夜,回到家就累倒在床上,什么都顧不上。
2014年“邊希蘆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后,邊希蘆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他領著十幾個徒弟不斷學習與創新,“現在的年輕人有文化、悟性高,都非常有前途。”他一手培養的徒弟田相志是青工技術比武第一名,兩人還榮獲了“淄博市十佳名師高徒”榮譽稱號。
這就是邊希蘆,再普通不過的一名礦山工人,36年堅守礦山一線,把對礦山的一片赤誠融于行動之中,在平凡的崗位上留下了堅實而閃光的足跡。
責任編輯:劉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