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孝心侍奉高齡母親
王序臣,男,生于1951年;黃桂芹,女,生于1953年。夫妻雙方都是肥城市儀陽街道黃柏山村民。
“鴉有反哺義,羊知跪乳恩,高堂恩情重,甘汁奉雙親。”儀陽街道黃柏山村村民王序臣、黃桂芹夫婦二人照顧高堂老母的事跡,在村民口中廣為流傳。
三年從未生過褥瘡
王序臣的母親孫培青老人1923年生人,現年已93歲。2013年底,90歲高齡的孫培青罹患腦梗,住院治療半月后,病情得到控制,但自此生活不能自理了。其后,王序臣辦理了退休,和妻子黃桂芹在家悉心照顧老人,這其中的艱辛只有他夫婦二人體會最深。
由于老人不能自己翻身,時間久了容易生褥瘡,王序臣在日常照料中,就特別注意保持老人身體的清潔和干爽。每天早起服侍老人起床后,王序臣和黃桂芹就幫老人擦洗身上,再用稀釋的酒精、碘酒幫老人消消毒。白天老人躺著時,定時地給老人翻翻身,扶老人起來坐坐,給老人按摩按摩。晚上則是夫妻倆輪流給老人翻身、換尿布,被褥衣服則隔三差五地換洗、晾曬。因為夫婦倆的精心照料,高齡的老母親干凈、整潔,室內沒有絲毫異味。
老人每晚光尿布得換洗一二十塊,夏天還好,冬天就不是那么方便了。由于經常洗尿布,黃桂芹的手指裂出了很多血口子,但她總是說:“誰還沒個老啊!照顧好老人是自己的本分。”在王序臣夫婦二人的精心照料下,三年來,老人從未染上褥瘡。
點滴細節關愛老母
作為農村的“老爺們”,往往都“大大咧咧”,但在照顧老人這件事上王序臣卻心細如絲。來到王序臣家,簡單的小院收拾得干凈整潔,走進石頭房子,屋內光線有些陰暗,白熾燈亮著,一側燈罩上卻擋著報紙。這個自制的可旋轉式燈罩,雖然簡單,卻有很大的作用,原來,孫培青老人喜歡在沙發上躺躺,怕燈光照得老人的眼不舒服,當晚上老人在床上休息時,為了照料老人,同時又不讓電燈光線太強影響老人休息,王序臣特意在燈罩一側黏上了報紙,并且可以隨著老人的方位旋轉,遮擋射向老人的光線。
像這樣處處為老人著想的小細節在王序臣家比比皆是。桌子上擺著藥茶、豆奶粉,老人的床里側是跟床一樣長的暖氣片,外側則是自制的護欄……說起這些細節,王序臣滿是對老母的關心。
冬天,為了老人取暖,夫婦倆合計著裝上了土暖氣,還特意把暖氣片裝在老人的床邊,盡量讓老人暖和些。但每天早起時,老人還是感覺寒冷,于是王序臣便想到了老俗話:“外套棉不如里套棉”,意思是吃得溫飽了人就不覺得冷了。自此,每天老人起床后,夫妻倆便先讓老人喝一碗熱乎乎的豆奶粉,這種做法就一直堅持到了現在。
在飲食方面,王序臣為了讓老人跟上營養,變著花樣做飯,一日三餐,都征求老人意見,水餃、面條、餛飩等盡量滿足老人要求。老人之前有習慣性便秘,王序臣便多做蔬菜,每頓飯先喂老人吃上一碗菜,再補充點面食,時間久了,老人的便秘也好了。王序臣還特意買了適合老人的中草藥,泡水給老人喝。
老人大小便不能自理,晚上用尿布,白天王序臣夫婦就密切關注老人家的生物鐘及其排泄規律,及時幫助其排泄大小便。有時老人控制不住大便,弄臟了衣物,就會很自責地說:“怎么回事呢,又給你們添麻煩了。”每當這時,黃桂芹都耐心地安慰她:“沒事,洗洗就行了,人老了都這樣……”
父母恩重孝行回報
說起母親當年撫養兄妹5人的經歷,王序臣忍不住落淚。王序臣的父親是教師,一直在石橫鎮工作。母親獨自照顧一家老小,為了掙夠一家人的口糧,孫培青白天出工,晚上挑水、推碾、操持家務。自1971年王序臣和黃桂芹結婚以來,夫妻二人就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照顧老人的飲食起居,陪伴老人享受天倫之樂。2012年,王序臣的父親去世,自此母親受到打擊,身體狀況大不如前,2013年突發腦梗后更是失去自理能力。
“母親養育我們子女不容易,現在老了,只有盡心盡力地照顧好老人,讓老人安度晚年,才能心安,才不留遺憾。”王序臣如是說,更是用自己的孝行一點一滴地去踐行。
責任編輯:趙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