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秀花,1966年生,畢業后進入口鎮供銷社工作,現任萊蕪市贏都商貿有限公司贏都超市中心店副食部經理。“我不會說,我就光會干點活。”5月30日,記者見到王秀花后她這樣說。
工作上的“鐵娘子”
每天早晨7:20,王秀花來到班上開始了一天的緊張忙碌。
贏都商貿有限公司建有一家日用品配送中心,目前已經有近10家分店。作為副食部經理,王秀花要負責日用品配送中心的副食品驗貨收貨工作,以及每個分店的副食品配送。除此之外,她還負責贏都超市中心店的副食品銷售。“從早晨一來就開始裝車,到現在還沒完呢!”王秀花說。當天上午,王秀花和另一名員工配送了贏都超市雍和園店、趙家村店、梁家莊店以及職業中專店的副食品。
贏都超市中心店副食部共有7人,全部是女性,王秀花是最年長的。“超市里最忙的就是副食品。循環快,商品走量大。”贏都超市的李青說。除了超市內部的導購員,其余工作人員都在忙著進貨、配貨。中心店副食品的銷量,比一些分店商品的總銷量還要大。
雖然擔任經理,王秀花卻不是坐著指揮,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帶頭干。同事說王秀花會管理手下員工,她帶出來的員工有的成為店長。其實與其說王秀花會管人,不如說她會帶頭干。在一些節假日等商品銷售旺季,為了能及時補充商品,她總是率先垂范帶頭搬運貨物,遇到沉重商品總是自己先去搬。“方便面箱這些貨物是‘毛毛雨’,前天我們4個人2個小時卸了500包啤酒。當然這些活一個人干不了,都是大家伙齊心協力干。”王秀花說。
除了配貨卸貨,其余時間王秀花又成為超市內的銷 售員,她說:“干商業,不在一線工作,容易脫節。現在老百姓都有錢,像廣告宣傳的商品,就要及時上貨,大家都喜歡吃名牌(商品)。”
采訪中,王秀花幾次接到分店需要商品配送的電話,她有些坐不住。于是記者跟隨她來到倉庫,恰好遇到從泰安過來的一家供貨商。“走,我帶你們卸貨。”說起王秀花,這位供貨商的評價是:“人很好,很能干。”因為干活賣力,王秀花被同事稱為“鐵娘子”。
干啥也得實實在在
上世紀八十年代,王秀花初中畢業后通過招工進入口鎮供銷社工作。在供銷社發展的低潮期,口鎮供銷社一直維持經營,王秀花一直堅守在崗位上。她經歷了供銷社發展的多次改革發展陣痛,如今已是供銷社系統的老員工。“女同志,干啥就是干啥,跳(槽)啥?干啥也不好干,在哪里也得實實在在。咱又沒什么文憑特長。”王秀花說。
口鎮供銷社黨支部書記、贏都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許繼昌曾打算讓王秀花擔任分店店長。考慮到自身條件和家庭情況,王秀花拒絕了。“這個年紀,干活行,腦子反應慢,適應能力不行。沒有那個能力,光看見錢不行。”王秀花說。
王秀花每天上班時間是從上午7點半到12點半,下午2點半到6點半。一年365天,王秀花幾乎天天上班。“我每年休班時間有數,婆婆生日、父母生日,還有大年初一休,一年休不上10天班。其余事情家里都不用我。”王秀花說。
家人的支持是她的動力
王秀花能全身心投入工作離不開家人的支持。王秀花的父親是鄉鎮退休干部,家住口鎮陳林村。父母知道女兒上班時間緊,也很體諒女兒。已是74歲的父母常常包了水餃坐公交車給王秀花送過來。臨近端午節了,按照當地風俗,父親前幾天來看王秀花,給她買了東西還留下100元錢,只是在超市見了她一面。王秀花對父親說不用來看望。父親對她說:“我就給你買了點東西,擱下就走。”王秀花說這句話時,內心其實也有歉疚。“我父親干了一輩子領導,對我的影響很大。”
王秀花的丈夫在張家洼礦工作,工作空閑多,家里很多活都由丈夫干了。“我對象人很好。他也知道我工作累,所以我中午回家,坐下就吃飯。如果不是家里支持,我也做不到這些。”
王秀花的兒子從武漢大學城市規劃專業畢業后,現在北京一家設計院工作。說起兒子,王秀花異常主動。她說起兒子上初中時,寫了一篇作文,寫媽媽工作的辛苦,她看了之后哭了。她說孩子很優秀,在大學入黨,現在單位表現很優秀。“孩子有時候也勸我說,媽,你趕緊退休吧,太累了。我就說,能干動了就干,不是說不能干了,再說還不到退休年齡。干就要干好,不能半途而廢,不然下半天力得不到好。”王秀花說。
“既然沒退休,咱就要好好干,也不管工資高低,工作不單是為了工資。”王秀花說。
責任編輯:余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