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動詮釋親情的含義
曲東梅,女,1977年12月生,濱州市鄒平縣韓店鎮蘇家村村民。她和丈夫二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顧癱瘓在床的小叔子,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親情的含義。

曲東梅,女,1977年12月生,濱州市鄒平縣韓店鎮蘇家村村民。她和丈夫二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顧癱瘓在床的小叔子,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親情的含義。
二十年前的一場意外,小叔子成為殘疾人
曲東梅的小叔子閆濤遭受不幸時正值曲東梅新婚之際。有一天他在地里噴灑農藥時,由于操作不當中了毒,傷害了神經造成小腦萎縮,導致全身癱瘓。
公婆年邁且身體不好,照料閆濤的重擔就落在了曲東梅兩口子身上。平時,公婆和閆濤住在一起,曲東梅兩口子住在鄰近的另一個院子。作為閆家主婦,孩子又小,曲東梅忙了這頭顧那頭,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格外多。
癱瘓了的閆濤情緒特別低落,甚至一度想不開,曲東梅就想盡辦法幫他樹立信心。癱瘓的前兩年是康復關鍵期,忙完農活的曲東梅一回來就先給小叔子用熱水泡腳,邊泡邊按摩,天天如此。曲東梅的行動燃起了全家希望,一家人天天幫著閆濤做康復訓練,訓練的時候需要三個人協同配合,婆婆和丈夫負責攙扶,曲東梅則蹲在前面用兩只手拉著小叔子的腳一步一步往前挪,這一練就練了一年半,閆濤終于可以自己用手扶著輪椅慢慢地走路了。“一家人真是比中了大獎還高興,再苦再累也值了。”曲東梅說。
不離不棄,二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顧小叔子
說話還不太利索的閆濤談起嫂子特別激動。他說,到今年八月份他癱瘓整整20年,能康復成現在這樣,多虧了哥哥嫂子,特別是嫂子。在后來這幾年,哥哥去了西王特鋼上班,家里家外全靠嫂子,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精力上,都傾盡所能。
閆濤剛癱瘓時,需要經常去醫院復查,營養神經的藥物也不能停,單靠種地收入難以為繼,曲東梅和丈夫就在農閑的時候去工地上打小工,盡量多掙點錢補貼家用。
看到村里大姑娘小媳婦穿紅戴綠、悠閑生活的時候,曲東梅也曾有過委屈,但也僅僅是一閃而過的念頭。用她的話說,她當初看中的是丈夫人好,現在為了他的家人付出不后悔。
2009年,曲東梅的公公又得了抑郁癥,本來就艱難的家庭又添了一份負擔,娘家人很是心疼,但曲東梅沒有動搖過,把小叔子和公公照料得很好。鄰里們談起閆家來,都豎起大拇哥:“這家人多虧了有這么個孝順媳婦。”
一家人齊心協辦,逐步走上幸福安康路
2016年6月份,曲東梅被評選為韓店鎮“身邊好人”典型人物,登上頒獎臺時,她難掩拘謹,嗑嗑巴巴地說:“從我心眼兒里就覺得這是自己應該做的,也是給孩子做一個榜樣。”
如今,曲東梅的兒子成長為一名懂事的初中生,時常幫助媽媽料理家務,也很孝順小叔叔,經常噓寒問暖,讓閆濤心里暖洋洋的。閆濤經過不懈的康復訓練,生活基本能夠自理,在哥嫂的幫助下,他居住的房子在今年初重新修建,由土坯房變成了六間寬敞的磚瓦房。公公的精神狀況也恢復得很好,和婆婆一起經營著一家小超市,一家人和和美美。談起過去的20年,曲東梅婆婆感慨地說:“這個孩子自從來到閆家,吃了不少苦,是個實在的好孩子,就跟親閨女一樣。”
責任編輯:劉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