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心托起夕陽紅
郭明林,男,1952年4月出生,定陶縣馬集鎮郭油坊村村民。只要一提起郭明林,全村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父母的精神支柱,四十年來他待父母至親,無微不至的照顧著常年癱瘓在床的父親和80歲的養母,用孝心抒寫了一曲生命贊歌,是全村人孝敬老人的榜樣,更是全村人的驕傲。

郭明林正在給80歲的養母喂藥
郭明林,男,1952年4月出生,定陶縣馬集鎮郭油坊村村民。只要一提起郭明林,全村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父母的精神支柱,四十年來他待父母至親,無微不至的照顧著常年癱瘓在床的父親和80歲的養母,用孝心抒寫了一曲生命贊歌,是全村人孝敬老人的榜樣,更是全村人的驕傲。
3月31日上午,筆者慕名找到了馬集鎮郭油坊村孝老愛親模范郭明林,目睹了眼前的這一幕:50多平方米的簡陋房屋外,一位老人端坐在自家小院里。“娘,恁該吃藥了,先喝口水。”郭明林把杯子遞到老人嘴邊,她抿了兩口。看見我們來了,扭過頭,熱情的招待我們進屋喝水。
郭明林告訴筆者,養母患嚴重的冠心病,耳聾,記憶力也不好,平時都不知道該吃幾片藥,身邊離不開人,他天天得喂母親吃藥。
11歲起,便承擔起家庭的重擔
1952年出生的郭明林,今年64歲,自幼生活艱辛,生母在他滿一歲時因病去世。在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沒有母乳喂養,只能靠父親省吃儉用的錢養活他。由于家庭的原因,生父次年與養母結了婚。可是天有不測風云,在他11歲時,父親外出干活的時候,雙腿被壓斷,造成終身殘疾。家里失去了頂梁柱,學習成績優異的郭明林不得不輟學外出掙錢。他開始販賣粉皮來賺取生活費,維持生計。每天凌晨3點半就出去賣,去過最遠的地方是巨野的柳林,距家有100多里地。從此,他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撐起了整個家。
不離不棄,母子情深
自從2004年殘疾的父親因病去世后,養母的身體也大不如以前,每年都要住院好幾次。每當這個時候,都是他第一時間帶母親去醫院就診,盡管他種地,打工很忙,但每次都是堅持到母親病情穩定后才離開病房。2015年夏天的一個傍晚,天下著大雨,突然聽到妻子焦急地喊:“明林,你快來,咱娘病了。”他撒腿就跑過去,看到母親吃力地低著頭,嘔吐不止,二話沒說,冒著大雨,開著電動車把母親送到縣醫院。到了醫院,樓上樓下拿藥端水,一直忙到下半夜,直到母親狀況穩定,才喘口氣。在醫院的10多天里,郭明林每天堅持給養母擦洗后背,洗腳洗臉,倒尿盆。有時,害怕養母在床上躺久了后背疼,郭明林定時給養母翻身,晝夜侍候。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郭明林幾十年的不離不棄和堅守,如果沒有毅力和孝心實在難以做到。
直到現在,他們夫妻一直和父母同住在一個院里,同吃一鍋飯。夫妻倆相敬如賓共同伺候老人的衣食起居。“父母歲數都大了,他們一輩子不容易。現在國家政策好,百姓的日子過的越來越好,但不能因為生活好了而忘記生我、養我的爹娘。”郭明林心情有些激動地告訴筆者。
養母眼中的好兒子
結婚四十年來,婆媳關系一直很融洽,從沒紅過臉,吵過架。路遙知馬力,日久換人心。夫妻倆對父母的精心照料,換取了養母對他們的疼愛。望著墻壁上的全家福,郭明林的養母告訴筆者,“雖說我有一個親生的女兒,可她定居在上海,一年才回家來一次。每天都是俺兒明林給我洗衣、喂藥、喂水、買菜、想吃啥都給買,幾十年如一日,特別是農忙的時候,下地干活回來,還得照顧我,有時累得直不起腰,讓人心疼的慌。”
“女兒好幾次都讓我去上海和她一塊住,我說我不去,太不方便,又不認識人,悶的慌。我告訴女兒,我跟著你哥過,你哥照顧的很好,啥不放心的,不缺吃不缺喝的。”老太太繼續說道,慈祥地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給她喂水喂藥,幫她洗衣做飯,讓她吃飽穿暖,是做子女應該做的,做兒子的我也只能為母親做這些了。特別感謝妻子理解和支持,能夠讓我照顧好老人。”郭明林聲音有些哽咽。望著簡陋的房子,他告訴筆者,他打算過幾年,等手頭富裕了,把房子重新裝修一下,讓老母親住的更舒服一些,過安詳幸福的晚年。
目前,郭明林五個孩子當中四個都是大學生,都已奔赴到各個工作崗位上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德乃人之本,孝為德之先。尊敬長輩,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集中體現,也是社會主義榮辱觀在家庭中的具體表現。現在全村只要一提起郭明林,村民無不豎起大拇指為其點贊。
責任編輯:劉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