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照顧哥哥43年不離不棄

楊功榮,女,漢族,1951年生,蒙陰縣舊寨鄉大上峪村村民。她從小沒有父母,兄妹4人相依為命,從11歲時就開始照顧智障哥哥,出嫁后又把哥哥接到家中43年如一日悉心照顧,用真情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兄妹深情贊歌。
11歲就開始照顧大哥
楊功榮排行老三,大哥楊功山先天智障,打小需要人照顧。楊功榮6歲時父親去世,9歲時母親去世,那年二哥13歲、弟弟6歲。唯一的叔叔也在第二年離開了他們,楊功榮兄妹沒有任何親人照顧,生活非常困難,靠吃救濟糧維持生活。
楊功榮11歲就開始學著洗衣、做飯、攤煎餅,鏊子夠不著就站著攤。棉衣棉被開始是姥姥前來幫著做,楊功榮14歲便學會了做棉衣棉被,家里的吃飯穿衣她就一個人都扛了下來。
那時候,二哥要外出干活,弟弟年齡尚小,照顧大哥的重擔就落在她肩上,從未有過任何怨言。雖然自己是妹妹,但在智障大哥的心目中,她更像一個姐姐,這么多年來,傻大哥一直喊她姐姐。
她出嫁第二年便把大哥接到家中照顧
1972年楊功榮21歲了,經人介紹她與舊寨鄉大上峪村的王德才成了親。雖然出嫁了,但楊功榮的心卻始終牽掛著老家的傻大哥,她本來想帶哥哥一起出嫁的,丈夫也同意一起照顧大哥,但無奈家里房子緊張住不開。婚后第二年,楊功榮生下了一個女兒。這時,二哥和弟弟相繼去東北闖蕩,留下傻大哥一人在老家沒人照顧。為了方便照顧大哥,她想無論家里多難也要把哥哥接來一起生活,對此,和她一樣出身貧苦、通情達理的丈夫欣然支持。
楊功榮就這樣把哥哥接到了家里進行照顧。當時日子不寬裕,家里四個孩子加上智障大哥,人口多勞力少,最難的時候飯不夠吃,都是夫妻倆讓大哥和孩子們先吃,夫妻倆吃點剩下的。后來家里條件好了,她家新蓋了5間瓦房,大哥專門住一間。
43年就忘了一次伺候大哥吃飯
楊功榮在1973年剛把大哥接到家中時,大哥有一天自己外出迷路,不知道去了哪里,她和家人找了七天才找到他。大哥因七天沒吃東西回來就病倒了,一躺就是兩個多月,吃喝拉撒全在床上。楊功榮一邊要照顧一歲多的女兒,一邊在哥哥病床前端屎端尿、喂水喂飯,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哥哥終于康復了。
她大哥因為小時候家里窮吃不飽扒別人家的地瓜吃,被主人教訓了一頓,從此他再也不敢吃別人家的東西,自己家的東西也不敢找著吃。每次吃飯,都是楊功榮把飯拿出來放在一個專門的桌子上,跟他說這是他的飯,他才吃,要不就是再餓他自己也不找東西吃。這么多年來,她只有一次忘記給哥哥拿飯。那是她的大閨女家蓋新房的那天,她天不亮就去了幾里外的女兒家,忙活了一早上,吃早飯時,她突然想起來忘記給大哥把飯拿出來,她顧不上吃飯,火急火燎地趕了回來,伺候大哥吃飯。
43年來,楊功榮就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悉心地照料著大哥。大哥愛吃水餃,她就隔三差五地給他包水餃吃。大哥最愛吃豆腐,家里從沒斷過。在楊功榮的悉心照料下,大哥的身體一直都很好,連感冒都很少。
在楊功榮的影響下,孩子們也都十分孝順舅舅,和舅舅相處的很融洽,從不嫌棄他。兒子王剛和舅舅的感情格外深,一直都是兒子幫舅舅洗澡,舅舅也最聽他的話。女兒們每次回娘家,都不忘給舅舅帶點他愛吃的東西,舅舅也盼著孩子們回來。孩子們回來時,從不湊熱鬧的舅舅,會靜靜地坐在大家旁邊,看看這個、望望那個,聽大家拉呱,有時還能插上一兩句話。
“大哥雖然傻,但他是俺的親人,在俺家里從沒有人覺得他是累贅,俺們會一直陪伴他到老、照顧他到老。”楊功榮堅定地說。
責任編輯:王曉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