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維永,63歲,鹿野供銷社主任。從1976年開始從事供銷社工作,40年來,他一直扎根基層,把服務“三農”作為供銷社的立身之本,讓一個在全系統出了名的“爛攤子”、“空殼”社,煥發出勃勃生機——改造建成超市2處、發展村級農家店18個,農資直營店(配送中心)1處,恢復了農資經營業務,固定資產增加到620多萬元;立足蜂蜜、山果等資源,重新啟動了農副產品購銷;成立了萊城區永盛蜂產品專業合作社,帶動散戶養殖蜜蜂已超過230戶,蜂產品獲得“綠色食品”、“無公害”產品認證,遠銷北京上海濟南等城市,出口韓國、日本等地;領辦成立雪野民益特色蔬果種植專業合作社,在安子灣村聯合150多戶姜農建起300畝的示范基地,注冊了“知友我優”無公害生姜商標,無公害生姜迅速銷往北京、濟南、青島等大城市高端市場,平均售價高出普通生姜的2-3倍,姜農增收非常明顯。
但是毛維永并不滿足于小打小鬧,他把目光放在了整個通天河流域。鹿野有條通天河,通天河流域有種姜的傳統,生姜種植資源條件好,面積廣,產量高,自然品質優。自2013年以來,他用了2年的時間,將流域內11個村的生姜種植戶全部納入合作社,發展社員2000戶,生姜種植面積擴大到7000畝。
2015年,萊蕪市決定在全市所有鎮(街道)建設為農服務中心,為農民生產生活搞好服務,并列入了全市為民辦的“十件實事”之一。這讓毛維永感到無比振奮,一個更大的規劃出現在這位62歲的老人腦海里:依托鹿野供銷社,建一個集種植、科研、化驗、儲存于一體的綜合性為農服務中心。
說干就干。鹿野為農服務中心規劃占地20畝,但是建設中最大的難題便是資金問題,總投資下來需要500多萬元,資金缺口很大。為了籌措資金,他積極對上爭取,多方聯系,確保了項目順利實施。2015年9月份,項目如期開工。為了讓村民來年收姜之前就能受益,毛維永給自己立下目標:服務中心必須在2016年收姜之前投入使用。為了趕工期,毛維永一直奔赴在一線,一刻也歇不下來,截至今年7月10日,毛維永已經一連3個多月吃住在工地上,于是出現了文章開頭的一幕。用他的話來說,必須要親自監工,不然不放心。對于常人來說這些也許沒什么,但是對于身裝兩個心臟支架、已經63歲的毛維永來說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他從不愿意向任何人說起他的病情,同志們在工地上很多次看到他的身體不舒服,多次勸他不要強撐,注意身體,并且在工作中盡量給他一些照顧,可毛維永反而“抱怨”說,“我的身體有那么差嗎?別總把我當病號好不好!”家里人對毛維永如此拼命也是心疼不已,但是心里還是對他滿懷支持。因為擔心他的身體,又怕他吃不好,老伴只能從城里跟著他回到農村住下照料他。
如今為農服務中心的框架已經建完,今年9月份,就能投入使用。毛維永為中心描繪了一幅藍圖:正式運作后可為農民打造“一站式”服務,實現品牌化生產,大大提升當地的生姜產品檔次,粗略計算,通天河流域7000畝生姜可增收3000萬元以上,輻射到整個萊蕪,生姜產業將帶動農民增收近10億元。
毛維永說,干了一輩子供銷社,等為農服務中心建成了,接班人培養起來了,通天河流域的老百姓富起來了,那時候自己就可以考慮退休的事了。
責任編輯:王曉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