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鳳會(右一)展示“魏莊油坊”網店頁面
在寧陽縣伏山鎮魏莊村,有一位名叫劉鳳會的農村婦女,中年創業辦起一家食用油加工作坊,憑借著“讓大伙兒吃上安全放心油”的信念,生意越做越紅火,既贏得了街坊鄰居的良好贊譽,也找準了增收致富的好門路。
日前,記者來到了位于云山腳下的劉鳳會家中,她正跟丈夫魏凡輝一起打掃油坊衛生,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淡淡的油香。“去年花生油賣了2萬斤、菜籽油900斤、香油不到2000斤,現在三種油加在一塊還剩千把斤,去了原料、水電等成本,凈賺三四萬元,比在外面找活干劃算多了,家務活一點不耽誤。”劉鳳會手把手地向記者算起了收支賬。
一位以前與食用油加工一點關系都沒有的農村婦女為什么會涉足這個行業呢?在劉鳳會家寬敞明亮的客廳內,平時較為拘謹的她面對記者的疑惑,逐漸打開了話匣子:原來,在接觸食用油加工之前,劉鳳會一直在家種著4畝多地,操持家務,照顧從事水泥運輸的丈夫魏凡輝及上學的兒子,生活平穩而幸福。2014年春節期間,劉鳳會一家到堽城鎮走親戚,正好碰上親戚剛剛從本村的油坊打油回來。看著散發著濃濃油香、黃橙橙的花生油,再加上一旁親戚不住地夸獎,一下子激起了劉鳳會“想去看看”的想法。“我平常也經常上網瀏覽,知道一些食用油摻假造假的事情,成天就想著怎么才能吃上放心油,想看看食用油是怎么加工的。”
在親戚的陪同下,劉鳳會實地參觀了當地油坊,了解了食用油加工生產流程。從親戚家回來后,一股強烈的想法在劉鳳會心中油然而生,“投資不大,工藝也不是很復雜,至少吃自己加工的油絕對放心啊。”經過與丈夫魏凡輝協商后,2014年9月份,劉鳳會便開始了自己的創業歷程。首先利用家中的空閑地建起了一處占地近80平方米的油坊,投資4萬元購置了榨油機、炒鍋、濾油機等設備,并在設備廠家的指導下,初步掌握了干炒、榨油、過濾、沉淀、澄清等基本生產工藝。“這個流程,看著簡單,做起來一點也不能馬虎。剛開始,每次榨完油,俺兩口子都累得不輕,頭幾個月都瘦了好幾斤。”劉鳳會告訴記者,曾經有一次,由于操之過急,不小心把花生炒過了,結果榨出的300多斤油都變黑了。后來,雖然這些油以較低的價格賣了出去,但劉鳳會心里還是覺著過意不去,對不住鄉親們,最終她又用優質油將這些油一一換了回來。
就這樣,憑借著“讓大伙兒吃上安全放心油”的信念,劉鳳會生產的食用油還真應驗了那句“油香不怕巷子深”的老話,在十里八村逐漸贏得了良好口碑,“魏莊油坊”也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油牌子”。劉鳳會生產的食用油種類也由剛開始單一的花生油,發展到菜籽油、香油等品種;在銷售方面,除了坐等上門之外,劉鳳會還雇傭了一位村中走街串巷的“鄉村商販”幫著銷售。后來,隨著當地十余家飯店、超市等經營場所成為固定的重要市場,“魏莊油坊”逐漸形成了以伏山鎮為中心、輻射周邊鄉鎮的銷售格局。
面對當前蓬勃發展的互聯網銷售,只有初中文化的劉鳳會也不甘落后,網上進料,開設網店,讓油坊生意增添了新動力。“第一次接觸網絡是在加工菜籽油的時候,咱當地不產油菜籽,在兒子的建議下,就試著在網上聯系了一家江蘇的油菜籽經銷商。沒想到付款第4天,快遞就把貨直接送到了家門口,質量還很好,后來還是在網上,從河南進了芝麻,現在有五六家都成了固定客戶。”據劉鳳會介紹,2015年8月份,在外地上大學的兒子回到家中,看到父母油坊經營的辛苦,便教劉鳳會在手機上開通了一家名叫“魏莊油坊”的微店,并完善了產品圖片、銷售價格及地址等信息;同時,為適應網上銷售,還專門定做了一批容量不一的玻璃瓶容器,讓人設計了產品包裝。“沒想到開通后,很多網友都咨詢,讓直接發過去。后來,我聯系了快遞,人家聽說是玻璃瓶,都不愿意送,怕承擔責任。不過,網店還是產生了一定影響。今年春節前后,就有不少在外務工人員直接到家里來買,說是知道信息的外地朋友讓給捎過去。”
如今,隨著油坊生意越做越好,當地群眾給劉鳳會送了一個“油坊嫂”的稱號。
談到今后的發展,劉鳳會向記者表示,創辦油坊雖然不到兩年,但讓她嘗到了創業的樂趣,既能照顧家務,還能增加收入,又增長了見識。今年一是準備圍繞當地傳統文化,為產品注冊一個商標,擴大影響力;二是采用食品級塑料包裝,方便網上郵寄,適應網店發展,讓“魏莊油坊”的“油圈子”越來越大;三是借助上級有關創業扶持項目,擴大生產規模,帶動周邊群眾共同創業致富。
責任編輯:余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