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承義,男,1957年3月出生,漢族,群眾,濟南市市中區六里山街道玉函南路社區居民。
在市中區六里山街道玉函南區提起黃承義,居民們就會告訴你:“找老黃啊,看看家里如果沒人就去小區里找,拿著掃帚掃地的一定就是他。”
2013年2月底,濟南拉開了創衛的序幕。創衛的重點在基層,難點在基層。玉函南區社區是一個開放式的老舊小區。垃圾死角隨處可見,亂搭亂建到處都是,樓道走廊栓塞梗阻......不少居民因為環境的原因賣掉房子走了。怎么辦,社區只有5名工作人員,出路只能是依靠小區的志愿者們。社區在公告欄里貼出了招募志愿的通知,剛貼出通知一會一個頭發花白、身材瘦小的老人走進了社區辦公室,“我叫黃承義,聽說咱小區招募創衛的志愿者,我來報名。”工作人員看著面前的這位“老人”遲疑了。“大爺,我們對志愿者的年齡是有要求的,再說您老人家的身體......”“閨女,今年我才50多歲,我的身體沒問題,你們要是不信,咱們以后干活上見。”老人的熱情感染了社區工作人員,他成為了玉函南區創衛工作的第一位志愿者。自此以后,無論是酷暑的夏日還是嚴寒的冬天,在小區志愿者的隊伍里,你都能看到那一頭白發。拆違章建筑;清垃圾死角;你都能看到那個瘦小的身影。
社區原本也有很多的志愿者,但黃承義的出現,讓志愿者們有了一個“標桿”。2015年度,玉函南區成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六里山街道玉函南區“黃承義”藍馬甲志愿服務隊。黃承義的服務范圍,從鄰居擴大到了樓道,又擴到了整個玉函南區。他的服務項目也在不停的增加,開始的他不會修自行車,聽到社區居民問他:老黃,我的車子壞了,你們志愿服務隊里有沒有會修理自行車的啊?他無奈的搖搖頭。但是,在以后的半個月里,你會看到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人蹲在土屋路車輛修理鋪的門口,一蹲就是一天。半個月后,他主動找到那個自行車壞了的居民說:老哥,把你自行車交給我吧,咱服務隊會修自行車了。參加服務隊后,黃承義逐漸的學會了修自行車、修拉鏈、修門鎖、配鑰匙、通下水道等一些社區居民常常遇到的小問題。他說:我要活到老、學到老,也為大家服務到老。鄰居們看到他忙完了家里忙小區,都會關切地和他打招呼,告訴他年紀大了,太累就別干了,可每次他都會笑著回答,“沒事,沒事,我多干一點,小區就干凈一點,我喜歡這樣忙忙碌碌的過日子。”
黃承義也是周圍鄰居的“貼心人”。東家有事他東家幫,西家有事他西家忙。誰家的下水道堵了,找他他去,誰家的家具壞了,尋他他來。“除了雷雨天氣,幾乎每天都見他手持掃帚,把樓梯口和附近樓下的通道打掃得干干凈凈,到了晚上還會用拖把將樓道口清潔一遍”,鄰居謝女士說,令她印象最深的是,今年春節時,一些喝醉酒的人常會在樓道里暈吐,已是深夜11點,黃承義發現后還會拿著拖把將樓道清掃干凈。在居民眼里,他比小區里的保潔員清掃得還干凈,鄰居見他打掃都會關切地和他打招呼,告訴他年紀大了,太累就別干了,可每次他都會笑著回答,“沒事,干凈了,大家住著才舒心。”
2008年的5.12及2013年的四川雅安地震后,黃承義第一時間趕到了居委會,在為數不多的生活費里,拿出了300元錢來表達他的愛心,也表達了他對災區人民的掛牽。并盡心盡力與社區的志愿者一起參加社區的募捐活動。玉函南區社區居委會成立了防震宣傳小組,先后開展了包括地震應急知識講座、地震自救互救講解示范等一系列活動。黃承義作為宣傳小組的重要組成人員,結合居委會開展的一系列活動積極做好宣傳工作。他除了在突發的災難面前展現了他公益的一面,也在社區日常敬老助殘等活動中表現突出。
他先后被玉函南區社區的居民公推為“社區十大道德模范”和“社區十大好人”。每次社區的居民豎起大拇指夸他的時候,他總是說,與那些見義勇為的好人相比,我做的都是小事。黃承義用他的實際行動書寫了人間大愛,詮釋了人生的自我價值。
責任編輯:劉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