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芳,女,1974年6月出生,漢族,群眾,濟南市長清區平安街道石馬村村民。
面對成為植物人的丈夫,長清區平安街道石馬村村民王芳硬是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支撐起一個家,十年來不離不棄,讓丈夫重新站立了起來。
王芳的家,在平安街道石馬村最東頭,這是一幢十幾年前蓋的房子,白墻早已不白,甚至連窗戶和門,都因為年久失修也已有些關不嚴實。當記者在村委負責人的帶領下來到王芳家中時,王芳的丈夫周德勝穿戴的整整齊齊,正安靜地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看到我們到來,周德勝只是抬了抬頭,嘴里說著我們聽不懂的話,然后繼續看電視。記者注意到這對患難夫妻的家中光線有些暗,雖然擺設簡單,但到處打掃得干干凈凈。
王芳告訴記者,丈夫現在智殘、腦殘均為二級,講話除了自己之外其他人基本聽不懂。事情的緣由還得從2005年那場車禍說起。2005年丈夫出去打工,在村西頭和一輛疾馳而過的摩托車相撞,對方當場死亡。丈夫被緊急送到醫院,經搶救命是保住了,但一直昏迷不醒,醫院的結論是周德勝將變成植物人。住院期間,由于對方家里沒人,王芳家一分錢的補償都沒有得到,住院費都成了問題。在這關鍵時刻,村里的鄉親們自發組織捐款,給王芳送來了近兩千元的救命款?墒呛蜕先f元的醫藥費相比,這遠遠不夠。王芳花光自己的積蓄后,開始到處借錢,東挪西湊。丈夫在醫院住了兩個月后,仍然沒有好轉的跡象,醫生建議王芳辦理出院手續,并私下里告訴王芳,說這個病只能這樣了,沒有治愈的希望了。
出院后,王芳整日以淚洗面,那時的她,還不到30歲,膝下還有一個剛剛三歲的孩子。為了給丈夫治病,家里稍微值錢點的東西都變賣了,還欠下了一大筆外債,孩子還小,丈夫整天猶如死人一般躺在床上,沒有回應也不動彈,王芳真的覺得日子沒盼頭了,不想過了。可是哭過之后還得回到現實,看著年幼的兒子,無助的丈夫,王芳暗下決心:只要丈夫還有一口氣在,就不能讓孩子沒有爸爸,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
成了植物人后,周德勝連簡單的咀嚼和主動吞咽功能也喪失了,王芳怕丈夫消化不好,整天給丈夫熬稀飯,煮軟爛的白面條,然后再拿湯勺輕輕地喂到丈夫嘴里。即便這樣,由于周德勝缺乏主動吞咽功能,飯菜經常順著嘴角淌出來,但王芳一點也不嫌棄,有時甚至嘴對嘴地幫丈夫把飯喂進去。一頓飯喂下來,她多半要花近兩個小時。
而這些,僅僅只是她照顧丈夫的一小部分,由于長期臥床,血液循環不暢通,丈夫的手腳已明顯萎縮了,王芳為了盡可能減緩老公的肢體萎縮,每天至少要給他做3次腿部按摩,還要幫老公翻身,再敲打敲打背部。除定時給丈夫翻身外,周德勝大小便也不能自理。王芳就準備了滿滿一櫥柜的尿布,這是用舊衣服洗干凈后縫起來的,臟了就洗洗,然后再用。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生活在一天天的繼續。王芳說,這些年來,家里天天吃白面條就咸菜,為了照顧丈夫,自己也沒法出去打工掙錢,家里一點經濟來源都沒有,只能省吃儉用。自己在家門口那巴掌大的地方種了點青菜,這就是全家所有的蔬菜來源。好在家里還有二畝地,能有些收成,政府給丈夫辦了低保,鄉親們也經常伸出援助之手,時常接濟自己一家,這才能勉強度日。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王芳的精心呵護,終于在第八個年頭,周德勝的病情開始好轉。如今他能慢慢地坐起來了,不但能自己穿衣服,連大小便也能自理了,還能進行一些簡短的對話,雖然講的很不清楚,但這足以讓王芳感到欣慰了,不少親戚朋友也不敢相信這個奇跡。
隨著丈夫病情的漸漸好轉,王芳也對生活也更加充滿了信心。她說這些年唯一覺得愧對的就是兒子。兒子周瑞目前在平安中學上初一,成績很好,從小學到初中,孩子年年都是“三好學生”。這些年為了給丈夫治病,家里幾乎沒有給孩子買過一件新衣服,都是穿的鄰居們送來的舊衣服。但是孩子很懂事,從來不和別的孩子攀比,每天放學后都幫家里做家務,有時候自己忙不過來,孩子還主動照顧丈夫,給丈夫做飯。
談到孩子,王芳的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她說,曾經也有人建議自己去學校找找校長,看能不能給孩子減免一些費用。但自己拒絕了,因為自己不想讓孩子有心理陰影,不想讓孩子在學校覺得自己低人一等。盡管家窮,但她仍然想讓孩子堂堂正正的做人。如今丈夫的病情穩定了,王芳也偶爾出去打打零工,補貼家用!斑@十年的付出,我并不后悔,丈夫健康的時候,我們很相愛,現在丈夫生病了,只要他還活著,我就會陪在他身邊,相濡以沫地照顧著,這也是一種幸福!迸R走時,王芳堅定地告訴記者。
王芳作為一個妻子,她也許不會掙大錢,也許沒有什么學歷,也許不會說漂亮話,但她堅強地撐起了一個家,照顧了失去自理能力的丈夫整整十年,這是女人天生的善良,也是一種無法用言語來描述的偉大。在石馬村2015年“四德模范”人物評選中,王芳以全票當選為“好媳婦”,她當得起這個稱號,因為她擁有一個妻子全部的德!
責任編輯:劉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