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老愛親揚中華美德
王建華,女,1959年1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濟南市天橋區寶華街道三角線街居民。在天橋區寶華街街道三角線社區就有這么一位普通而又高尚的好兒媳—王建華,1959年出生的她30余年如一日照顧公婆,如今公公已97歲,婆婆98歲,她用自己的言行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成為孝老愛親的典范。

王建華,女,1959年1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濟南市天橋區寶華街道三角線街居民。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孝敬父母自古以來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美德。在天橋區寶華街街道三角線社區就有這么一位普通而又高尚的好兒媳—王建華,1959年出生的她30余年如一日照顧公婆,如今公公已97歲,婆婆98歲,她用自己的言行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成為孝老愛親的典范。
“只要家庭和睦,蝸居也知足”
1985年,王建華嫁給馮云秋,結婚之后,他們一直和老婆婆、公公、婆婆同住,今年已經是第31個年頭。30余年來勤儉持家,孝老愛親,周圍鄰居親朋沒有不稱贊的。而她總是說:“沒有什么,這都是我分內的事”。自打結婚以來,一家四代起初住在白馬山鐵路宿舍只有20多平方的小房子里,十多年前搬到目前他們居住的三角線社區47.7平方米的三居室,雖然住起來有些擁擠,但是為了照顧老人方便,王建華夫婦一直沒有搬走。王建華是個認老理兒的人,她總是說“不攀不比,只要家庭和睦,蝸居也知足”。
公公今年97歲,婆婆今年98歲,老人年齡大了難免有些身體素質差,退休后的王建華將更多的精力用來照顧家里的兩位老人。多年來,無論春夏秋冬,無論酷熱寒暑,每天早上起床后,王建華都會為年邁的公婆穿衣服,準備好水洗臉、漱口、梳頭,先把老人服侍好。婆婆說最喜歡讓王建華給她梳頭,不但舒服,人也變得很精神。給公婆洗衣服也是必須要做的事情,揉肩捶背,還有每周一次的洗頭洗澡,擦身換衣等,王建華從未間斷過,也從未說過一次怨言。就在幾年前,王建華需要照顧的還有一位老人——她的老婆婆,馮云秋的奶奶。王建華說,她的老婆婆活到103歲,也是一直和他們生活在一起直到去世。
由于丈夫平時工作繁忙,家庭所有的重擔幾乎都壓在了王建華身上,但堅強的王建華沒有后退,為了讓丈夫安心工作,她主動承擔起所有照顧老人的重擔。對于老人的一日三餐,王建華都精心調配,悉心照顧。老人的衣褲被褥,她拆洗的干干凈凈,不讓有一絲異味,老人的衣物、床單總是干干凈凈的。
30多年的點滴生活,有好多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1989年10月份,王建華的公公在濟南鐵路分局管理中心上班,王建華在客運段上班,婆婆沒有工作閑職在家,婆婆內向的性格讓她患上了憂郁癥,婆婆半夜也不睡覺,要么在那里和面玩,要么在客廳里叮叮當當的砸東西,嘴里時不時的叫喊著.....王建華發現后心急了,立馬帶著婆婆去了齊魯醫院,可是大夫說這種病很難根治,回家后王建華翻遍了醫書,每天給婆婆耐心的讀報紙,天天和婆婆談心,在婆婆著急的時候王建華也會耐心的引導,最終皇天不負有心人,婆婆變成了正常人。2012年7月15日中午,王建華正在做飯的時候,婆婆想去廚房看看,不慎摔倒,導致股骨頭粉碎性骨折,在省中醫住院期間,婆婆吃穿拉尿只能在床上,這些全是王建華的工作,在王建華的精心照料下,婆婆的身體又恢復了往日的健康……
兒女敬老承風氣,家庭和睦美名傳
王建華一家已經成為三角線社區尊老敬老的模范家庭,家庭和睦、鄰里融洽,鄰居們都說王建華對公婆的照顧比親閨女還要周到、細心,她孝老愛親的故事在社區廣泛傳播,成為佳話。生活在一起的30余年里,磕磕碰碰的時候也有,可是王建華從來不惹老人生氣。30余年里,王建華的丈夫和女兒被她的細致認真所感染,對待老人也更孝順,馮云秋只要下班回家就會幫忙伺候老人,怕兩位老人悶得慌,家里專門訂了報紙、買了收音機,客廳的電視也天天開著,讓老人看新聞聽廣播消磨時間。
王建華的女兒和爺爺奶奶的感情特別好,在北京工作后不能經常回家,但只要回到家就接過照顧爺爺奶奶的所有活,在外工作雖然很忙但是只要一有空就會往家打電話,惦記爺爺奶奶的身體健康。今年重陽節,社區居委會的工作人員專門看望王建華一家,并為兩位老人送上鮮花和蛋糕,號召社區所有居民像王建華學習,如今孝老愛親已在社區形成濃厚氛圍。
“扮靚星期四”為社區生活增色彩
除了孝老愛親,王建華還是社區一位活躍的志愿者,一位文化活動愛好者,一位巧解鄰里事的“和事佬”,她用自己對生活的熱情和生命的執著默默無聞的為社區的居民帶來歡樂,褪去憂愁,讓自己的退休生活過得有滋有味。王建華經常說“雞毛蒜皮雖小事,家和才能萬事興,”作為社區“炫和”和事佬隊伍中的一員,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調解婆媳糾紛,起到模范引領作用。
責任編輯:劉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