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淑芹,女,1971年4月出生,乳山市乳山口鎮王家莊村喜來見喜餅店負責人。鄭淑芹開了一家喜餅店,正是靠著她誠信經營一點一滴積攢起來的口碑,開店7年來她做出的喜餅在當地小有名氣,上門購買的顧客絡繹不絕,大家都說在她家買的不僅僅是味道,更是一份放心!
鄭淑芹憑著自己的好手藝,有了自己的喜餅店,開店7年來她做出的喜餅不僅在自己村里很出名,在乳山也是小有名氣的,當大家都羨慕鄭淑芹家喜餅店有如此好的生意的時候,只有她自己知道,她的喜餅店名氣是靠著她誠信經營一點一滴積攢起來的。
在乳山市,沒見過喜餅的人不多,沒吃過喜餅的,大概只有還吃奶的嬰兒,乳山人對喜餅的熟悉那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喜餅的好壞大家更是一吃便知。因此,鄭淑芹為了做出大家都認可的喜餅可算是“一根筋”了。開店初期,一切還都在摸索的階段,白天她四處去拜師學藝,晚上就呆在自家的店里研究喜餅的配料,為了達到最佳的效果,她將烤出來的喜餅分給街坊四鄰讓人家品嘗,廣泛征求大家的意見,不斷進行改進,直到大家都點頭說好,她才罷休。
鄭淑芹店里的喜餅制作工藝十分考究,一斤面只烙4個喜餅,制作100個正宗的乳山喜餅,需要12.5千克面粉、雞蛋5千克、白糖3.25千克、花生油2千克。原材料她必須親自把關,都是最新鮮、最安全的食材。面粉、花生油她都選最好的,白糖也用上好的綿白糖,而且每個喜餅的用料都足斤足兩,烤出來的喜餅那是色澤金黃,香氣撲鼻,松軟可口,老人小孩沒有不豎大拇指的。
“酒香不怕巷子深”,好東西大家自然就認可,慢慢的鄭淑芹的喜餅在鎮上打出了名氣,很多人慕名前來定做喜餅。這時,有人就給她出了歪主意,“你家喜餅的名氣已經打出來了,你可以偷偷的減些料,一般人吃不出來的,這樣你的利潤不是更高了么”。聽罷,鄭淑芹就火人了,“鄉親們來買你的喜餅那是信任你,偷工減料的事兒咱不干!咱不能辜負了鄉親們對我的信任!”有一些小糧油店的老板提出要以便宜的價格給她送面送油,都被她拒絕了。雖然用他們提供的劣質面、油會降低成本,增加收入,但從長遠看來她認為是不可行的。鄭淑芹說,“喜餅是入口食品,她從開辦喜餅店開始,除了要求喜餅的味道外,就將喜餅主料質量放在了首位,做喜餅和做人一樣都要講究誠信,只有將誠信放在首位,那么買賣才能越做越好。”
大家都知道,面粉在夏天很容易受潮,長蟲子,但是拿到太陽下曬曬的話也不影響食用,一般家庭都有過這種遭遇,但這事兒發生在鄭淑芹身上就是另一種做法了。一年夏天,倉庫里堆存的面粉受潮,一袋袋的面粉都結成團,生蟲子了。鄭淑芹的子女看到后就打算把面粉搬到外面曬曬然后繼續使用,卻被她當即給制止了,“生了蟲的面粉咱不能用,會影響喜餅的口感的。”鄭淑芹的子女們不干了,“這不是幾袋面粉,是幾十袋啊,都不用那咱要損失多少錢啊,再說了,面粉長蟲了曬曬就行了,不耽誤吃。”但是“一根筋”的鄭淑芹死活沒有同意孩子的做法,愣是花高價錢重新買的面粉回來做喜餅,把受潮的面粉拉回家自己吃了。街坊四鄰知道這件事兒后都對她的看法不一,有說她誠信經營,用良心做買賣,值得信賴;也有個別人背后說她“傻”的。鄭淑芹知道后也不生氣,笑呵呵的說咱做生意得對得起良心,對得起人家對你的那份信任!村里、鎮上的喜餅店開了一家又一家,但只有她家的喜餅店一直門庭若市,人來人往,大家說她那是“傻”人有“傻”福。
“做吃的東西,要對得起自己,對得起他人,對得起社會。眼下有些人經營黑心食品,自己做的東西自己和家人都不敢吃,到別的攤上去吃,對此我很是不理解,這樣的虧心事咱不做。”就是憑著這“一根筋”的勁頭,鄭淑芹家的喜餅得到大家的認可和喜愛,大家都說在鄭淑芹家買的不僅僅是味道,更是一份放心!
責任編輯:王曉亮








